木雕是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工种分类中被誉为“匠心木工”。这门流传了千余年的手艺,在定襄县仍有一个人,几十年与木头“打交道”,将这项技艺默默地传承下去。他就是三晋工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晓辰。  山西是古代建筑的艺术宝库,不可移动文物非常多。在行内,这些不可移动文物为“大木作”,将这些不可移动文物按比例缩小则为“小木作”。刘晓辰就是将“小木作”做出了大文章,相继开发了应县木塔、晋祠圣母殿、鹳雀楼等一系列高质量的木雕模型工艺品。  “古建筑微雕包含着许多鲜为人知的雕刻技巧,因为其小,而且全部采用木材,还需严格按照比例缩小,误差需控制在0.3mm之间。”刘晓辰介绍,为此,在选料、下料、打磨、零部件制作、组装、上漆等方面都需要有十分精湛的技艺,遵守严格的规定。  怀着对木雕艺术的热爱和痴迷,刘晓辰探索研究传承和弘扬技艺的方式方法,自主研发出数百种适合生产的机械工具,将复杂的生产工艺细致地分解为普通人均可操作的技艺,使从未接触过工艺美术的农民工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成为熟练技工,实现了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流水化作业,解决了传统的由高级技工独立完成、带徒授艺周期长、培养人才难、从业人员稀少等一系列问题。在改进技术、提高效率、适应现代大批量生产和流水作业的现代化加工制作的同时,实现了木雕加工工艺的一次革命和创新。  当刘晓辰的木雕艺术步入正轨,做到小有成就的时候,他又开始潜心研究文化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模式,将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在此过程中,刘晓辰的木雕作品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特色,同时吸收了现代社会的创新元素,使产品起到了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及制作技艺的作用,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现在,刘晓辰的企业有170人,其中技术工人100人,这些工人全部是附近的村民,普通工人可以月收入3000元左右,成为技术工人以后月收入就达到7000元以上,这样的收入在农村甚是可观。“将传统手工业扎根农村,立足农村,因人而异地传授手艺,让他们不要离乡背井地外出打工,成为传承我国古老文化艺术的一代新人。”刘晓辰说,这不仅仅使当地农民的日子有了奔头,而且对实现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刻刀飞舞,埋首精雕。在刘晓辰的手中,人们不再局限于利用图纸或影像资料了解山西传统文化历史,而是通过微缩模型直观地通览山西古建筑的精粹,领略历代文明的秀美。他说,要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为我省的木雕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贡献一份力量,为这份传承已久的古老技艺注入新的活力。

本报记者杨文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