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5月是我省冻融期,特别是晋西黄土分布地区,随着入春气温回升,黄土斜坡或边坡在反复冻融作用下极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冻融期如何科学防范地质灾害?3月1日,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省应急管理厅防灾减灾保障中心高级工程师赵强。

春季气温反复变化,极易诱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赵强介绍,我省目前已进入地质灾害防范的重要时段,特别是吕梁、临汾、忻州等是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要重点排查黄土地区人口密集的城乡接合部、学校、医院、厂矿、各类移民新村、新建小城镇,以及高陡边坡、山区削坡填沟建设的居民聚集区、施工工地、临时工棚区及旅游景区等,做好监测预警与避险转移。


(资料图)

冻融期地质灾害不同于降雨或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往往无明显的诱发因素。而随着气候的回暖突然发生,隐蔽性、突发性极强,一般发生在凌晨或半夜,因此造成的损失较大。

我省西部黄土区,黄土覆盖厚,具有大孔隙、垂直节理裂隙发育,遇水湿陷性强。封冻期间,裂隙渗水冻结,随着入春,气温回升,土体封冻消融,裂隙冰冻融化,地表冰雪消融水与孔隙渗水进一步入渗。黄土斜坡或边坡在反复冻融作用后,黄土力学强度急剧下降,极易诱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并表现突发性、复杂性。

坡体有掉块、流土或坠落现象,可能是崩塌前兆

“崩塌是指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赵强说,崩塌发生前,崩塌体的前缘有掉块、坠落或流土现象;顶部出现新的裂缝,有时可嗅到异常气味;偶尔有岩石撕裂、摩擦、错裂声;有的出现热气、氡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现象等。

赵强提醒,行人和车辆如遇道路切坡上方有危岩体(或探头石),要及时避让;车辆路过崩塌地段注意观察坡体落石情况,选择安全时段和路线迅速通过;坡下行人如遇崩塌,应向崩塌体下方的两侧方向迅速逃离,不要顺着滚石方向撤离,注意保护头部;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可及时将危岩体清除或加设防护网,并设立警示牌提醒人们注意;在切坡下居住的居民要经常到上方观察危岩(土)体的分布和活动情况,做好排水;遇有危岩体尽量清除确保下方住户安全,特别是在冻融期和降雨季节要注意观察。

屋顶出现掉土或者房屋裂缝,小心发生滑坡现象

“滑坡前缘有房屋时,房屋墙体出现裂缝斜歪,砖窑边有响声,土窑出现掉土和裂缝等,有可能发生滑坡现象。”赵强强调,发生滑坡前,前缘地段会出现横向和纵向放射性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地鼓)现象;滑坡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发生;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而发出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孔)水位突变等异常现象;动物惊恐异常。

赵强说,突发滑坡时,如果人在房屋中,应立即撤离,切记不要贪恋财物。在专业队伍未到达之前,应该迅速组织力量进行巡查,并划定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禁止人员进入灾害区挖掘和搜寻财物,避免灾害体进一步活动导致的人员伤亡;不要在滑坡危险期未过就返回发生滑坡的区域居住,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带来危险。如果有暴雨发生,应尽快对临时居住的地区进行巡查,避开灾害隐患。

山西晚报记者 薛建英 实习生 申玉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