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非遗传承人的作品在活动现场展出。本报记者王昕摄
(扫描二维码看视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报太原6月6日讯(记者栗美霞 王昕)6月10日是我国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6日上午,我省举办了以“锦绣山西、多彩非遗”为主题的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副省长熊继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出席活动并讲话,“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2023年扶持对象,我省各市文旅局代表、非遗传承人代表参加了活动。
此次活动由省文旅厅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旨在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
活动中,既有多姿多彩的山西非遗传统艺术作品展示,又有山西地域特色浓厚的非遗小戏展演,更有来自全国的青年非遗传承人作品展和交流会,内容精彩纷呈,为现场观众开启了一场可观、可游、可赏的非遗文化之旅。
在活动现场,重点发布了太原砖雕(山西居民砖雕)等全省十大非遗保护优秀实践案例、大同巧娘宫非遗工坊等全省十大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太原龙投云际文化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太原古县城)等全省十个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黄河风情非遗之旅等全省十大非遗旅游线路和金融支持非遗项目政策。同时,还发布了“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2023年度首批入选20人名单,并为青年非遗传承人授牌,高平市民间绣活(高平绣活)项目传承人赵翠林名列其中。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发布的全省十大非遗旅游线路具有可代表性、可操作性、舒适休闲性和互动参与性的特点。可代表性主要体现为体验线路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充分展示特质鲜明的当地旅游文化资源;可操作性主要体现为体验线路按照区域分布,合理规划和科学布局,以两日游或3日游为主,操作性和执行性较强;舒适休闲性主要表现为体验线路中的景点较成熟等。每条线路包含的非遗项目,除了常规参观外,均设有体验环节,游客能亲自动手体验或操作。
据记者了解,“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于2022年发起,项目旨在推动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传承人才梯队建设,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实现代代相传,助力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计划5年扶持100位4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非遗传承人,每年遴选扶持20人。2023年度20位青年非遗传承人精品作品于6月6日至11日在太原市工人文化宫恒山南厅、北厅展出,作品涵盖织、绣、金、石、木、竹、瓷、茶等门类,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和中式美学的集中呈现。展出的作品不仅体现高超技艺水平,也融入当下使用场景,通过或传统或现代的表现形式,以精湛技艺展现工匠精神,以创新实践展现时代风采。
目前,我省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8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173项、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2103项、县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5089项。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9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09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500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515人。今年1月,晋中市正式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碛口、河曲、上党(晋城)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稳步推进,调查记录、非遗名录建设、区域性整体保护、传承体验设施、理论研究等保护传承体系不断完善,非遗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进一步扩大了我省非遗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相关链接:
全省十大非遗保护优秀实践案例:太原砖雕(山西居民砖雕)、大同铜器制作技艺、阳泉盂县河灯节、晋中左权小花戏、长治上党落子、晋城高平绣活、吕梁孝义皮影木偶、运城惠畅土布制作技艺、朔州踢鼓秧歌、忻州晟龙木雕。
全省十大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大同巧娘宫非遗工坊、阳泉城区彩色面塑非遗工坊、长治郭氏羊汤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长治沁州黄米醋非遗工坊、晋城陵川县军伟布贴画非遗工坊、临汾王琦青铜器技艺工坊、临汾浮山县东方艺术博览馆非遗工坊、临汾赵康红红传统手工专业合作社、运城稷山满月服饰非遗工坊、忻州代县雁绣非遗工坊。
全省十个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太原龙投云际文化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太原古县城)、浑源黄芪文化园、平遥县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山西皇城相府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运城市解州关帝庙文物保护所、山西贾家庄腾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山西长治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平定冠山连翘茶制作技艺体验基地、代县家庭工坊非遗产品展示馆。
全省十大非遗旅游线路:黄河风情非遗之旅、上党文化非遗之旅、长城边塞非遗之旅、“碳水王国”非遗之旅、芳华艺术非遗之旅、晋商大院非遗之旅、康养休闲非遗之旅、红色沃土非遗之旅、都市深度非遗之旅、古建遗珠非遗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