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一草一柳话传承,一编一织守匠心。眼下,麦收已经完成,晾晒、装粮正需要柳编制品,郏县薛店镇赵寨东村的柳编手工艺人们依托村内绵柳种植优势,正忙着赶制簸箕、笸箩、篮子等日常生活用品。

近日,在薛店镇赵寨东村,77岁的手工艺人陈建发正在自家的地窖里编簸箕。只见丝滑的柳条在他手中有节奏地舞动,拧、穿、系、编、缠、绞,手法娴熟、爽利干脆。

柳编为啥要在地窖里进行?“避风潮湿,才能保持柔韧,室外见风易干硬,弄不好就折断了。编织柳编时讲究力度,做到勒编紧密、条缕均匀,编好后再经过晾晒、修整、固定,工序烦琐。”陈建发说,“年轻时有手劲、编得快,三四个小时就编个全的了,现在编个全的得一天。”

赵寨东村有着悠久的柳编编织历史,村民也有着精湛的编织技艺。在陈建发年幼时,全村都是靠编柳编为生且种类繁多,后来随着塑料制品的盛行,用柳编的人越来越少,编的人自然也少了。目前,赵寨东村像陈建发这样的手工艺人有十几个。为了让柳编编织手艺不失传,该村柳编手工艺人仍一心一意对待这门祖传手艺,以匠人精神要求自己。靠着这门传统手艺,村民们不仅增加了经济收入,也充实着自己的生活。

“近几年,用柳编的人又多起来了。快的时候都做不及,做好人家都拿走了。一到麦收的时候,这簸箕又卖得快了,大的90元或85元一个,小的40元或45元一个,不但在本地卖,禹州、登封、洛阳销得也不少。我希望这个手艺继续传下去。”手工艺人赵国伟说。(郏县县委宣传部供稿 陈燕 袁梓钫)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