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东西,出生的时候买不起,这辈子都买不起。”

2023年伊始,一个奇景悄然露出:平均售价53.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61.89万)的顶级豪车劳斯莱斯,在全球汽车市场一片惨淡之际,创下2022年度销量新纪录。


(资料图片)

据官方发布数据,2022年,劳斯莱斯向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付车辆6021辆,较2021年同比增长8%。不仅创下品牌119年来最高销售记录,也是劳斯莱斯首次突破6000销售量。

01.被国人“豢养”的外国大牌,越贵越好卖?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仑,最早注意到一个奇特现象:商品价格越高,消费者越愿意购买,价格便宜反倒卖不出去。

行业观察称,奢侈品所暗含的身份识别和价值共识,往往受上行下效的社会规律所驱动;人们热衷于通过购买贵价商品,以获取心理上的满足。

那么,外国品牌在中国卖的贵,真的是在收割韭菜吗?

经济学家称,其问题本身涉及商品定价策略——价格=原料成本+人工成本+运费+税费。

如奔驰迈巴赫s600 V12,在德国售价为187欧(约合145万元);进口后,加上汽车消费税40%、关税25%以及增值税17%。

一串下来,到岸价基本浮在353万。而这款车国内报价为418万-438万,里面一百多万的利润里,还囊括了经销商、人工、物流等成本。

再如,哈佛遗传学教授Sinclair,以哺乳动物“细胞能量”为靶向,实验证实一种名为β-烟酰胺的辅酶分子,对骨骼肌、端粒等生理指标呈年轻态作用,与细胞编程联用最多拉长生存周期30%。

对此,老龄化较严重的日本,率先瞄准风口,将其商业化落地。该类营养剂在伊势丹、三越百货等本土商场走俏,但出口至中国时,价格飙升至4位数起步;2022年,甚至推出一款价格高达26000/瓶的营养剂,“一粒堪比黄金价”。

尽管被骂“富人分子剂”,但不妨碍大家有事儿真的去抢。尤其近来越来越多人步入“阳康”大军,忧心于心肌炎等后遗症,如辅酶Q10、β-烟酰胺等平日无人问津的生物制剂,线下药店接连售罄。

参考京东商智2017-2021数据,健康榜单前十,几乎全被贵价进口制剂霸榜,如“益生好”(隶属港企TimeShop)等国产营养剂,尽管原料成分属地相同,却实难崭露头角。

02.国产品牌定价高,是“罪孽”?

“一个国产品牌卖那么贵,您配吗?”

在普通百姓为大基数的市场环境下,吃饱穿暖、好好攒钱,成为很多人的核心观理念,对于身份彰显的需求减少。在这之下,越来越多更具性价比的国货品牌,渐渐成为首选。

且纵观当下国内市场环境,不同于十多年前“山寨”“高仿”盛行,越来越多国产原创设计强势崛起。但与之相随的,却是完全不输进口品牌的高价标签

从衣裤鞋袜,到手机电脑。只要定价高,热评必有一句“国产品牌凭啥这么贵?”

难道国产品牌,就必须平价吗?

业界人员指出:商品在价格设定上,品质并非唯一要素,还包括设计与服务、品牌原创度等综合考量。

许是受到国产品牌启发,“益生好”母公司港生物科技企业TimeShop,于2022年推出二代“益生好12000”,在包装、原料及售后等方面一一对应升级;后又针对中老龄群体不同需求,再度推出“益生好18000”,加强版本迭代以满足市场需要。

令人惊喜的是,与同类贵价进口制品相比,益生好系列在价格上依旧没有加码,这也使其成为自己的竞争优势。

京东商智11月数据显示,益生好作为国产品牌,首次跻身营养健康赛道榜首,成功打破了日美同类产品常年占据榜单前三名的历史。

03.五千元一个钥匙扣,奢侈品市场还能“香”多久?

“洋大牌”在国内打得如火如荼之际,外媒却在《经济周刊》发声警示,“过渡依赖中国市场,将好景不长”。

细数近年来,中国品牌在国内市场份额占比,或可窥见一二。

据2021汽车市场数据,比亚迪等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强势上涨,上汽集团销量275.7万辆,同比增长8.9%;同期,国产手机拿下83%市场数据,苹果只占16%,而三星甚至1%都不到。

去年底,国产“过冬八件套”远销欧洲,订单量暴增600%,取暖产品排单至次年。尽管被外媒嘲讽“没有技术含量”,其国际市场影响力不容忽视。

且不说,中国品牌正在彻底撕掉“低端”标签,大步向着高端制造业迈进。

退一万步讲,随着开放政策进一步贯彻,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出国游的同胞逐渐增多,海外奢侈品的购买途径也将多元起来。涨价、排队、服务差……彼时,奢侈大牌在国内市场还能“香”多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