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过后,各地网友纷纷晒出“嗓子痒”“咽喉疼”“宝娟嗓”的症状,话题“全国都在咽喉炎吗”更是冲上多个社交媒体平台的热搜榜。有网友发帖称自己出现喉咙肿痛,越来越严重的刀片嗓与感染新冠时类似,担心是不是“二阳”了。那么目前“二阳”的实际情况如何?嗓子疼就是“二阳”吗?如何缓解?

你身边有人“二阳”吗?


(相关资料图)

据调查显示,认为身边“二阳”的人“有,但不多”的比例最高,占48%,“没有,都在上班呢”其次,占比29%,“挺多的,都在休息”占比11%;地域分布排名前三的为广东、江苏和北京,占比分别为12%、10%和9%;年龄分布排名前三的为“90后”“80后”和“00后”,占比分别为47%、30%和22%。

咽喉肿痛是否与新冠有关?如何区分?

上海十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邹文焘介绍说,最近门诊的咽喉炎患者就诊量相比之前增加了20%左右,症状主要包括咽喉干痒、有异物感、咽喉痛等。部分患者是由于天气变化受凉感冒引起的,每年换季、气温剧烈变化的时候,咽喉炎患者都会增多。

5月8日,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在科普中国微信公号撰文称,咽喉炎是一种常见的咽喉部疾病,指发生在咽喉黏膜及周围淋巴组织的炎症反应。

70%~80%的咽喉炎由病毒引起,流感、新冠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链球菌感染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咽痛原因。

除了病毒,咽喉炎还可由细菌或粉尘、烟雾等物质刺激,或过敏性鼻炎或鼻窦炎、胃食管反流病等引发。

无论病因如何,大多数咽喉炎患者发病初期都以咽干、咽痒、咽部灼热为主要表现。当炎症侵及喉部,则出现咳嗽和声音嘶哑、发声费力,甚至失声的表现,继有咽喉疼痛等症状,且吞咽时加剧。

此外,咽痛还常伴有颈部疼痛或肿胀,以及发热、头痛、乏力等不适。

整体来说,急性咽喉炎一般全身症状较轻,以局部症状为主,多数可在7~10 天内自愈,只要多休息,多喝水,注意保护嗓子,比如不吃质地粗糙或辣的食物就行。

“二阳”的患者普遍症状较轻,出现明显咽喉痛的情况较少。新冠病毒主要侵犯下呼吸道,同时也可能出现上呼吸道症状。除了咽喉疼痛以外,还会出现发烧、干咳、流鼻涕等症状。若怀疑是新冠感染,可以自己进行新冠抗原检测。

“二阳”的风险高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说:“对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群来说,体内抗体仍处在较高水平,目前看二次感染的风险还是比较低的 。”不过,距离上次感染已经超过半年时间左右的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发生二次感染的风险仍会增加,因为这部分人群抵抗力下降得会更快,尤其是面对XBB.1.16这种免疫逃逸能力强的毒株。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也表示,同一毒株二次感染的风险相对是比较低的,但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病者,本身免疫功能较弱,产生的抗体水平较低,无论是面对新的变异株还是二次感染风险,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这类人更应该完成疫苗接种,以降低重症感染率的发生。“从监测数据来看,全国病例有增加趋势,但并没有出现大规模聚集性疫情。” 王贵强说。

专家们强调,虽然人员流动增加了病毒的传播风险,但更多的是针对“未阳”人群,这类人群尤其要注意防护。

“二阳”症状会轻一些吗?

近日,不少人在网上晒出显示阳性的抗原,声称“二阳”后仍出现鼻塞、咳嗽、味觉消失等情况,但比第一次症状要轻。

李侗曾表示,“对大部分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来说,即使‘二次感染’,症状也会轻一些,不会像第一次那样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人群感染。并且之后的疫情高峰也不会像此前那么明显,可能会呈现一个较缓的波峰。”他再次提醒,此前从未感染过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疾病人群,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

目前,根据我国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数据来看,本土病例仍以BA.5.2和BF.7及其亚分支为主。从动态看,XBB及亚分支增长较快。近期,输入性病例中XBB变异株已占绝对优势,本土病例中XBB变异株占比增长明显。但目前没有因感染XBB.1.16而导致重症入院和死亡增加的报道。与其他奥密克戎亚分支相比,也没有看到疾病严重程度增加的报道。

“二阳”了需要医疗干预吗?

5月5日,中国疾控中心周报(CDC weekly)发布《预先计划的研究:奥密克戎变异株再次感染的相关因素——中国广东省,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

该研究介绍了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广东省出现新冠病毒再次感染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初次感染后3至6个月内再次感染的风险较低。在首次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6个多月后,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几率明显增加。大多数再次感染病例都有症状;然而,只有少数人需要医疗干预,没有发现危重病例。

无论病毒变异或上次感染后经过的时间如何,既往感染所赋予的保护可能有助于降低再次感染后重症的发生率。研究团队发现,医护人员的再次感染发生率高于其他人群。

6招帮你缓解嗓子疼

(海报新闻编辑 郭凯 综合央广网、科技日报、北京日报、新闻晨报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