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的神奇之处在于,有无数种方法能让你赚钱,也有无数种方法会让你亏钱。

以均线为基础逻辑的交易体系最为常见,是因为均线系统相对而言最简单易懂。

线上持股,线下持币,是均线交易系统的核心。


(相关资料图)

如果再细分的话,就是持有周期了。

5日线,10日线,20日线,30日线,60日线,120日线,250日线。

不同的均线周期,对应的是不同的交易周期。

均线系统的本质,是平滑了K线的波动,计算出阶段性的资金成本,作为交易参考依据。

可以这么理解,均线上方,代表周期内实现浮盈,均线下方,代表周期内出现浮亏。

浮盈和浮亏的情况,代表了主力的动向,也就代表了强势和弱势。

均线的交易体系,除了均线的周期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均线的走势。

相比K线的大幅度波动,以及骗线云集,均线因为周期长,所以就很难骗人。

所以,最重要的关注点,不单单是股价和均线的关系,还有均线的趋势走向。

均线价格不断往上走,代表股价的趋势其实是在往上走的。

即便短期出现下跌,股票还是处于上涨趋势之中。

反之,即便股价在往上走,均线如果往下走,说明还在下跌趋势之中。

不同的趋势,交易的原则肯定是不同的。

利用均线,结合量能来做综合的判断和分析,是最常见也是运用最广泛的交易方式。

除了均线以外,其他的交易原则,也是各种各样。

与其说五花八门,不如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任何交易策略,只要能够知行合一,理论上都是有效的,也就都能赚到钱。

就比如裸K交易。

通过大量的K线经验,去观测K线背后,资金的意图。

裸K交易的高手,之所以能赚到钱,是因为他们看懂了K线形态后的深意。

其实不仅如此,裸K交易本身,是需要设置止损的,因为K线折射出的东西,一旦意会错,就会走出反向走势。

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止损,那可能会蒙受很大的损失。

裸K的核心,是止盈>止损,通过K线形态的规律性,去寻找所谓的“套利”机会。

再比如波浪理论。

这种波段理论的核心,其实是通过资金的规律,找到波段的交易机会。

资金从入场,到拿筹码,再到出清离场,就是有ABCDE的浪形规律。

而资金从离场,到再度进场的周期,就是ABC的三步走。

利用资金的大周期规律,去判断行情的走势方向,通过波浪中的波段差价,赚取交易的盈利。

不同的理论对应不同的交易原则,也就有不同的交易模型,和不同的交易方式。

就像左侧交易买跌,右侧交易买涨,两者并不冲突。

不论是买跌还是买涨,都能赚到钱。

问题的关键在选股,股票选对了,赚钱就成了必然。

而买入只不过是一个开始,还要看交易策略中,卖出的设定是怎样的。

所有的原则,归根结底,其实就是选股,买入,卖出,三件事。

但这三件事背后,其实就一个逻辑。

寻找强势股,参与强势股,转弱势后出局。

无论你用的是均线,还是各类指标,还是各种方法,基本都是这种情况。

至于那些所谓的下跌途中布局,其实本质上,赚钱也是在转强势的阶段。

这里的强势,不仅仅指的是业绩的上涨,而是资金推动的股价上涨,在强势的通道里。

第一步是找到强势股,也就是资金入场的个股。

每个人的选股思路不同,但结果是相同的,就是找到会上涨的股票。

股票上涨的本质就是资金入场,所以要找的股票也是资金入场的股票。

有能力的,可以在股票下跌的途中,找到资金入场的蛛丝马迹。

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个股上涨的时候,才能发现资金已经入场。

强势股,其实指的是那些具备吸引资金能力的个股,不仅仅是股价强劲,更多的还有题材劲爆,业绩劲爆等等。

股市其实是一个强者恒强的地方,当然这句话适用于个股和指数的顺周期里。

而在顺周期里找到强势股,就是投资者需要做的,也是交易原则的基础。

第二步是入场布局,布局方式因人而异。

找到强势股后,一定是入场布局,只不过布局的方法很多。

下跌途中布局,其实也是布局方法的一种。

分批布局也比较常见,因为这样可以确保成本比较平均。

还有平台突破买入,回踩入场等等,其实都是布局方式。

即便是下跌途中的越跌越买,也是符合大资金逻辑的一种布局方式。

不同的布局方式,适合不同的场景,或者是不同交易者的心理,没有什么对错。

只要布局的价格,符合投资者的预期即可。

第三步就是在强势股转弱的时候离场,离场方式也是因人而异。

有些人会问,那万一亏钱了,要不要离场,也就是要不要止损。

肯定是要的,但凡是和原来的判断相悖,个股转弱之后,就需要离场,哪怕是亏钱。

既然大资金已经抛弃了这支股票,那投资者锲而不舍,是不会有结果的。

毕竟,散户是无法掌控股价走向的。

弱转强的标志有很多,比如股价不再创新高,比如量能不再创新高,比如业绩增速下滑,比如各种各样的因素。

强弱转化之日,就是该离场落袋之时。

炒股这个事情,大道至简,交易原则,也是尽量简洁就好。

千万不要做大杂烩,把各种方式去综合运用。

不仅无法驾驭,还会让自己混淆,很难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