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讯(记者 杨洲芬)5月20日,第十八届“挑战杯”山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山西财经大学坞城校区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报告厅举行开幕仪式。来自全省32所高校的350余名师生代表齐聚开幕式现场,共享这一科技盛事。
(资料图)
大赛由共青团山西省委、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学生联合会共同主办。竞赛举办30余年来,产出和转化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科技人才。
开幕活动中,特设“青春报国励志”主题分享会,优秀学生、青年教师代表的分享,展现出三晋青年自强不息、勇于挑战的创业精神,不时引起现场师生们的阵阵掌声。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陈治曾作为指导教师,于2019年带领学生参加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的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最终获得二等奖。第十七届“挑战杯”二等奖获得者、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学生李向达从参加比赛的经历出发,鼓励青年学生在“挑战杯”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与才华,坚定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勇敢前行。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学生谢佳琪,用“挑战”“坚持”与“探索”3个关键词,分享其大学生活中的成长经历,为广大大学生讲述奋斗故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是高校参赛面最广、参赛水平最高、影响最广泛的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本次赛事设置4个组别,自然科学组、哲学社会科学组、科技发明制作A组和科技发明制作B组。竞赛活动启动以来,吸引了全省36所高校、51000余名青年学子参加,他们怀揣梦想创作6000余件项目作品,其中342件作品进入复赛。经过作品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省竞赛组委会研究,最终确定32个学校、127件作品入围终审决赛。
现场
人声鼎沸 参赛者观展者都投入
5月20日10时许,山西财经大学体育馆内,人声鼎沸,127件参赛作品的布展各具特色,吸引众多参观学生、指导老师纷纷驻足观看。
“哇,他们都太牛了,好多发明创造都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参观参赛作品的山西大学文学专业大二学生张卓然和张馨怡热烈讨论着,他们也引起山西晚报记者的注意。“老师说这边有竞赛,我们就专门过来看看。他们的每一件发明都特别实用,有个智能化矿井透水应急救援系统在地下车库安装轨道式气囊,还有个能防止雨水淹没车库的防洪预警设施,这些都让人印象深刻。”张卓然说。
山西经贸职业学院的指导老师黄娟和李旭琴认真看着每一个参赛作品,时不时还与参赛学生交流、讨论。“有了视频,能更直观地展现作品,我们以后也可以借鉴。”她们边走边看边讨论着。
提及参赛作品,黄娟和李旭琴表示,学生们设计出的小产品能解决生活中的大问题。“比如刚才有视频讲解的植树机,就节约了人工成本。”黄娟说,除了关注学生们的作品外,她们还特别留意每一个参赛作品的布展,发现每个布展都各具特色,这也是学生们互相学习的一个过程,他们身临其境,从中找到差距,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有动力。
长治学院团委吴海霞老师说,作为一名80后老师,她被这批00后学生的吃苦耐劳和不服输的拼劲所折服,“为了做好参赛作品,孩子们把被子搬到实验室,一晚一晚不回去,调试各种设备模块。”
反复修改 让参赛作品精益求精
体育馆内,评审团专家逐一对127件参赛作品进行现场答辩评审,每一支参赛队伍都铆足了劲,争取获得终审答辩的资格。
山西晚报记者发现,许多参赛作品的汇报人正和团队成员反复进行着演练,长治学院的刘靓和赵毅伟就是其中的一例。“今年3月初,我们先参加了学校的校赛,在200多个作品中拿到前10名的成绩。5月9日我们接到进入终审决赛的通知,这也是学校唯一入围的参赛作品,我们开始精心修改之前的PPT和演讲稿。”刘靓说,PPT改了8个版本,演讲稿改了10余遍,为的就是让参赛作品精益求精。
为了让参赛作品完美呈现,团队的成员们反复实验。山西大学激光光谱团队成员带来的“全国产化激光多气体遥测设备”,让以前检测单一气体的设备能同时检测多种不同气体的泄漏。“设备内有光学系统,计算出摆放的位置与实际摆放的位置有出入,为了找到合适的位置,我们调试了三四个月。”团队成员李泽兵说。
太原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带来“毛建草种子浸种萌发及其组织培养中6-BA和NAA不同深度配比的研究”,这是他们团队6名成员每天在实验室一呆就是至少12个小时得到的研究成果。“之前毛建草只是用茎进行繁殖,由于每一棵毛建草只有一个茎,我们的实验是用叶片和叶柄进行繁殖,摆脱了传统式组培中对设备要求高和技术难度大等缺点,建立了毛建草开放式组培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毛建草种苗的快繁和大规模驯化栽培研究。”团队成员刘丙清说。
为了解决目前市场上水面垃圾清理机器人出现被渔网鱼线堵塞的问题,晋中学院“海之蓝”团队给机器人增加了进网口的切割装备和图像识别设备,能让捕捞更准确。“在机器传输系统的选择上,团队成员出现分歧,有人建议用履带,有人建议用打捞网。我们就分开制作,反复实验看哪种传输系统更好,最终选择了打捞网。”
这里有很多优秀学生,一本本荣誉证书的背后、一个个丰硕成果的背后,都是他们汗水的结晶,是他们不断磨砺换来的硕果。
山西晚报记者 杨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