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一阵风来碧浪翻,珍珠零落难收拾。”宋人杜衍笔下的《雨中荷花》,描绘了夏日荷花于清风水波之间的动人情景。炎炎夏日,热浪阵阵,来到碧波漾荡的湖畔,走进花的世界、荷的海洋,欣赏一泓绿水、万点红莲,让人感到悦目爽心。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如美人一样端庄秀丽,尤其雨后斜阳之下,花苞湿润晶莹,荷叶随风摇曳,水珠在绿叶上滚动,如珍珠般折射出七彩阳光,愈加光艳夺目。

荷之倩影 夏建军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荷花,又名莲花、藕花、水芙蓉,为睡莲科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吴王夫差曾在太湖之滨的灵岩山离宫,为宠姬西施观赏荷花筑建“玩花池”。屈原的《离骚》中也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记载。起源于苏州的荷花节,古称“观莲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办,可上溯至六朝时期。荷花节期间人山人海,清代诗人邵长蘅的“六月荷花荡,轻桡泛兰塘。花娇映红雨,语笑熏风香”,沈朝初的“苏州好,廿四赏荷花。黄石彩桥停画鹢,水精冰窨劈西瓜,痛饮对流霞”,描写的就是当时的热闹情景。

自古以来,有“泥中玉骨,水上仙花”之称的荷花,集素淡与浓艳于一体,融清雅与富丽在一身,既树立了绰约端庄、志趣恬淡的形象,又具有“上催芙蓉赤,下助玉藕白”的献身精神。它从破土开花到残落成泥,历经风霜和坎坷,始终不变的是一种不屈的傲骨、一种永不低头的信念。这种卓然处世、浊清不移、质朴坦荡的品质,也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作为文人墨客歌咏的艺术形象,荷花题材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唐人郭震的《莲花》,写出了荷花清新、娇嫩的形象与姿态。“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的《采莲曲》恰似一幅水墨画,描绘了因赏花思花而不觉人来的情景。“莲子不可得,荷花生水中。犹胜道傍柳,无事荡春风。”孟郊的诗很耐读,前者咏莲子,后面吟荷花,相映成趣。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和品格:“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他隐居庐山,在莲花峰下选荷塘筑屋,取名“爱莲书堂”。欧阳修在《荷花赋》中描写荷花的美姿奇香:“可以嗅清香而折酲,可以玩芳华而自逸……”“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莲花别样红。”杨万里的即景小诗,勾画了西湖风光和红花绿叶的美景。他这首诗也被后人誉为“诗海珍珠”,千古传诵。

夏荷 夏建军摄

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详细描绘了荷塘的动人情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现代作家洛夫在《一朵午荷》中,写出了雨中荷花的别致韵味:“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俗气一点说是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因为它有那一把瘦长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但在雨中,荷是一群仰着脸的动物,专注而矜持,显得格外英姿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

我国古代诗人还喜欢用荷花来比喻爱情。隋朝杜公瞻以《咏同心芙蓉》赞誉爱情之永恒:“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唐代王勃在《采莲曲》中,也以“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赞美夫妻的恩爱和忠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仙”李白钟情荷花,自号“青莲居士”,他在《折荷有赠》诗中写道:“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棹发千花动,风传一水香。傍水持并蒂,含笑打鸳鸯。”明人常伦的《采莲曲》,亦是借花写情。

荷花以色、香、姿、韵获得“花中仙子”美称,同时,其身居池水之中,不与百花争春,不与群芳竞艳,最具谦德。在我国,荷花与民间礼俗有着密切联系。如向他人馈赠荷花,表示赞美对方清廉的人品;向新婚夫妇送上一对并蒂荷花,祝愿他们家庭美满、白头偕老,再向婚床撒红枣、桂圆和莲子,祝他们早生贵子。

在湖南省永兴县湘阴渡街道赏荷。夏建军摄

我国许多地方种植荷花,如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济南大明湖,都是赏荷的好去处,郭沫若游览大明湖时,还在历下亭北侧名士轩留下一副楹联“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蕖秋月一片大明”。韩愈的《盆池五首》,则道出了家中盆栽荷花的乐趣,其中有言:“莫道盆池作不成,藕梢初种已齐生。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在庭院或阳台放置一缸荷花别有意趣:阳光下,秀姿丰容、娇态莞尔,给人一种“莲花池畔暑风凉”之感;月光下,莲影娉婷,端庄秀雅,可让人领略“荷塘月色”的意境。

(本文首发于《中国文化报》2023年6月27日8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