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为了提高农田建设质量,我省制定了《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请问《技术规范》有哪些具体规定和主要特点?
据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徐芝文介绍,今年6月19日,《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经省市场监管局批准发布,从8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意味着我省高标准农田的施工设计、建设管理、质量验收、管护利用等有了可遵循的地方标准,也是在全国率先实施的地方新标准。
《规范》在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基础上,结合四川省实际,历时1年编制而成,主要有四个特点。
突出分区指导。按照地形地貌、气候差异、土壤类型等,将全省划分为五大建设区域,分区域明确建设重点。成都平原区重点开展条状水田建设,提升农田排涝能力。盆地丘陵区侧重坡耕地改造,以配套塘堰、蓄水池等小型水源工程为主。盆周山区通过田形调整,提升宜机化程度和灌排能力。攀西地区注重小型泵站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川西高原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重点提升耕地质量。
突出“宜机作业”。依据我省丘陵山区旱地较多的实际,创新提出了梯地和缓坡地块等分类。根据不同坡度创造性地把耕地分为平耕地、坡耕地,并确定相应的土地平整工程措施,实现田块适度“小并大”“陡变缓”;根据不同区域实际需求,科学确定机耕道建设标准,细化道路宽度、厚度及下田坡道等技术参数,满足宜机作业要求。
突出“能排能灌”。着力应对干旱气候,增加了田间灌排工程布局、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工程测量精度等内容要求。提出项目区应有可靠的水源保障,及配套的补水工程措施。灌排系统布置应与库、塘、池及骨干渠系充分衔接,合理设置田块进排水口,加强水资源“供、蓄、用”配套。
突出绿色理念。遵循绿色发展要求,鼓励采取生态化工程措施,采用绿色材料,应用绿色工艺,建设生态型田埂、护坡、渠系、道路等,避免工程施工对农田自然肌理的破坏,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相协调。提出土壤改良、障碍土层消除、土壤培肥等工程措施,持续保育农田生态、提升耕地地力。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粟新林 责任编辑 何齐铁 实习编辑 王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