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淼(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资料图】
近期,招银理财、中银理财、农银理财、光大理财、宁银理财等多家银行和理财公司发布公告,下调部分理财产品固定管理费、销售服务费费率,少数理财产品固定管理费率降至零,还有理财公司甚至喊出“不赚钱不收管理费”等口号。费率下调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并非提振银行理财市场的根本之策,推动理财市场企稳回升还需要采取更多措施。
2022年,受债券市场波动等影响,部分理财产品净值回撤较大,3月和11月出现两轮“破净”潮。截至2022年底,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7.65万亿元,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2.94万只,为投资者创造收益8800亿元,均比上年有所下降。特别是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较上年下降1.35万亿元,降幅为4.66%。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增强理财产品竞争力,稳住存量投资者并吸引新的投资者,成为银行和理财公司的一大挑战。
费率下调是理财公司应对挑战的措施之一。费率下调一定程度上增强理财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是理财公司短期内稳住规模、吸引投资者的手段之一。一方面,理财公司通过费率下降传递出对自身投资能力和市场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将理财公司与投资者利益捆绑得更为紧密,有助于增强双方粘性。此外,费用下调也有助于理财公司扩大与公募基金竞争的优势。对投资者而言,费率下调可以降低投资成本,变相增加收益。但费率高低,不应作为投资者选择理财产品的关键因素。投资者应基于自身的风险偏好、流动性需求、投资能力等因素进行资产配置,在资产配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除此之外,今年年初以来,银行和理财公司还采取三个方面应对措施:一是通过自有资金购买旗下理财产品,彰显与投资者共进退的决心,稳定投资者信心和预期;二是在理财产品估值上,探索更多采取摊余成本法及混合法,试图缓解理财产品净值大幅波动等问题;三是在投资策略上,加大配置高股息等红利资产、定增等另类资产力度,改善过度依赖债券市场等现状。
在银行和理财公司持续努力下,以及前期赎回压力集中释放和极低风险偏好投资者离场后,今年来理财市场规模有所增加。普益标准数据显示,4月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结束连续5个月的下跌走势,回升至25.51万亿元;5月延续回暖步伐,存续规模增长至25.77万亿元。债券市场走强,也为理财产品净值修复提供了支撑。而存款利率持续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部分存款回流到理财市场。
同时应该看到,理财市场恢复态势并不稳固,近期增加较多的理财产品主要是风险等级较低的短久期产品,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投资意愿仍然有待提振。央行公布的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7.5%,比上季减少1.3个百分点。因此,对银行和理财公司而言,下半年还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第一,校准理财业务定位。理财业务是资管市场的“普惠金融”业务。相比于公募基金,理财产品稳健性更加显著;相比于各类存款,理财产品收益性更加突出。如果理财产品能够较好地平衡稳健性和收益性,那么将在超百万亿的资管市场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价值,成为居民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否则,银行理财将成为资管市场的“鸡肋”。
第二,提高专业化能力。应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对宏观形势和金融市场研判水平,使投研能力更好地与市场变化和投资者需求相匹配。同时,要根据市场和客户变化,及时调整优化资产配置和投资策略。未来理财公司投资应更全面,构建多市场、多领域、多品种的投资能力,以满足多样化、复杂化的投资者需求。
第三,做好投资者分层服务。在加强风险评测的基础上,向不同投资者提供不同风险等级、期限的理财产品。如果投资者对净值回撤比较敏感,理财产品应更加突出稳健性,平滑净值波动。对高净值客户,则应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包括权益类产品。一段时间来,部分R1、R2等级产品出现较大的净值波动,应查找原因,风险等级评定应更准确有效。
第四,加强投资者教育。投资者教育具有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大量新的投资者进入以及市场波动加大,都对投资者教育提出更高要求。这就需要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服务机构、市场主体、新闻媒体等协同发力。应在提高投资者金融素养的基础上,引导投资者全面看待市场变化,理性对待理财产品净值波动,逐步养成长期投资习惯。
下一阶段,银行和理财公司应大力提升专业化特色化发展能力,金融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理财业务监管,中小银行应加快发展理财产品代销业务,各方协同发力、共同推动理财市场企稳回升,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平衡风险与收益的需求,更高效灵活地服务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