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算得上是历朝历代中最硬气的王朝,大明时期驱逐匈奴、打开国门,郑和七次下西洋,也让世界各地人民知道了东方大国的实力和强盛。直到今天仍被影视剧翻拍,可见明朝强盛并非虚言,今天就来盘点一下明朝历代帝王。


(相关资料图)

1、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原名朱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公元1368年8月,朱元璋率领起义军,一举攻下北京,宣告元朝灭亡。同年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在位时间30年(1368-1398)。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庙号太祖,葬于南京明孝陵。传位太孙朱允炆。

2、朱允炆(1377.12.5 -?),朱允炆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朱元璋之孙、朱标次子,明朝第二位皇帝,史称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削藩,被燕王朱棣起兵造反,赶下皇位。在位4年(1398-1402),年号建文,庙号惠宗。1402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

关于朱允炆下落,有的说是被火烧死,有的说是遁入空门,也有文献记载,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朱允炆死于江苏吴县穹窿山,终年46岁,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但这一说法法未得到考证,也有人指出,朱允炆自焚身亡是历史真实,因为当时燕军兵临城下,把紫禁宫团团围住,朱允炆想逃也来不及了,更何况经考查无御沟逃路。朱允炆也深知他的四叔是个贪权无厌、残暴无情的武夫,落在他手里决无好下场,不如以死了之为上策。燕王朱棣也绝不会让朱允炆活下去,否则,他就不能当皇帝。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之臭名,苦心寻找朱允炆下落,留下了历史疑案。

朱允炆在位期间,优容文士,宽刑省狱,减轻赋税,裁减冗官冗员,历史评价他是一位天资仁厚、亲贤好学、颇得民心的好皇帝。

3、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朱元璋第四子,朱允炆亲叔叔。生于应天府(今南京市),公元1360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政权,成功上位。在位时间38年,年号永乐(1402-14240)。

朱棣亲政后,迁都北京,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对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政策。外交上,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文化上,修篡《永乐大典》,营建北京紫禁城等。朱棣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第五次出征蒙古的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享年六十五岁,葬于长陵。庙号成祖,传位太子朱高炽。

4、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朱棣长子,生于中都凤阳府,明朝第四位皇帝,在位仅一年(1424-1425),年号洪熙。公元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8岁,庙号仁宗。葬于北京十三陵的献陵,庙号仁宗,传位于长子朱瞻基。

朱高炽在位期间,为政开明,积极平反冤狱,褒奖直言,虚怀纳谏。废除了许多苛政。缓和了社会矛盾。

5、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朱高炽长子,生于北平燕王府,明朝第五位皇帝,在位10年(1425年5月29日—1435年1月31日在位),年号宣德。

朱瞻基在位期间,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实行精简和裁冗措施,以振朝风,缓和了社会矛盾。在对外关系上,进行第七次郑和下西洋。另外,朱瞻基在书画方面也极有造诣,翰墨图书,极为精致,“点墨写生,遂与宋徽宗争胜”,公元1435年(宣德十年),朱瞻基去世,葬于景陵,庙号宣宗。传位于长子朱祁镇。

6、朱祁镇(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汉族,朱瞻基长子,明朝第六位(1435—1449年)和第八任(1457—1464年)皇帝。宣德十年(1435)8岁的朱祁镇即位,年号正统。公元1443年,16岁的朱祁镇正式亲政。

1449年朱祁镇御驾亲征,攻打蒙古瓦刺,因土木堡之变,兵败被俘(后被救回),孙太后联合兵部侍郎于谦,扶持朱祁钰登基,公元1457年,朱祁镇策动夺门之变,废景帝朱祁钰,杀少保于谦,复位称帝,改元天顺。1464年,朱祁镇病逝,享年三十八岁,葬于明十三陵中的裕陵,庙号英宗。

7、朱祁钰(1428-1457),明朝第七位皇帝,他是朱祁镇的弟弟,因朱祁镇被俘虏上位。朱祁钰在位时间:1449-1457,年号景泰。朱祁镇被救回重新复位。并将朱祁钰软禁。1457年二月十九日(3月14日),朱祁钰薨逝,享年三十岁,死因不明。朱祁钰死后葬在北京西山,庙号代宗,他成为明朝迁都北京之后,仅有的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明朝皇帝。

历史评论:朱祁钰是一位承前启后、力挽狂澜,有功于国计民生的贤明之君,但结局可悲。

8、朱见深(1447.12.9-1487.9.9日)朱祁镇长子,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明代第八位皇帝。公元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朱见深即位。在位23年(1464-1487),年号成化。公元1487年八月,朱见深病死,时年四十一岁,葬北京茂陵,庙号宪宗。遗诏朱祐樘继承帝位。

历史评价:朱见深在位期间,怠于政事,沉溺后宫,沉迷女色,爱好方术,使得宦官专权。但朱见深又是一个具有极高书画造诣的皇帝。

9、朱佑樘(1470.7.30-1505.6.8日),朱见深第三子,明朝第九位皇帝,公元1487年九月即位,年号弘治。1505年(弘治十八年),朱祐樘驾崩于乾清宫,在位18年,享年36岁,葬北京泰陵,庙号孝宗。

朱祐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女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驱逐奸佞,励精图治,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10、朱厚照(1491-1521),朱祐樘长子,中国明朝第十个皇帝,公元1505年五月,明孝宗病逝,年仅15岁的朱厚照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正德”,在位16年(1505-1521)。公元1521年(正德十六年)农历三月十四日崩驾于豹房,时年三十一岁,死后葬于康陵,庙号武宗。

朱厚照是明朝最荒唐的皇帝,好女色,到处寻花问柳,寻观作乐,贪图安逸,最后荒淫过度而死。后世对朱厚照的评价争议很大,毁誉不一,一方面喜好玩乐,且施政不循常制,致使朝纲多有紊乱,甚至被认为是无道昏君;另一方面,其在某种程度上追求个性解放,且在朝政大事上不糊涂,能任用不少贤臣良才,重用宦官,大体保持了明朝基业的稳定。

11、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生于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明宪宗朱见深之孙、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公元1521年(正德十六年),朱厚照驾崩,因无子继位,按照“兄终弟及”的祖训,时年14岁的堂弟朱厚熜上位,年号嘉靖。1567年1月23日,朱厚熜于乾清宫去世,在位45年(1521-1566),享年60岁。庙号世宗,葬于北京十三陵之永陵。

朱厚璁前期为政清明,节用宽民;后期政治腐败、荒淫无度。

12、朱载坖(1537年3月4日—1572年7月5日),朱厚熜第三子,明朝第十二位皇帝。1567年1月,世宗朱厚熜驾崩,30岁的朱载坖登上皇位,改元隆庆。在位6年(1567年2月4日—1572年7月5日)。公元1572年7月5日,朱载坖驾崩,时年36岁。庙号穆宗,葬于十三陵之明昭陵。

13、翊钧朱(1563-1620),朱载坖的第三子,公元1572年(隆庆六年)六月即位,年号“万历”,1582年开始亲政。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神宗在弘德殿去世,终年五十八岁,庙号神宗。他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48年,朱翊钧死后葬在北京十三陵的定陵。

朱翊钧亲政后,前十年奋发图强,励精图治,推行新政,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改革赋役制度,使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他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后期倦于朝政,整日贪图享乐,深居宫中,酒色财气,醉生梦死,28年不曾上朝。

14、朱常洛(1582年9月7日-1620年),明光宗,朱翊钧长子,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公元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明神宗驾崩后,正式即位,年号泰昌。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来因服用丹砂过度而死亡,庙号光宗。在位仅29天,享年38岁。朱常洛死后埋在北京昌平天寿山庆陵。

历史评价:朱常洛是一位有着政治理想抱负有为的皇帝,但是却又是一个未能将自己的治国才华物尽其用的君王,亲政后却沉恋于后宫中的酒色,终于死于非命。

15、朱由校(1605-1627),朱常洛长子,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公元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七月,明光宗朱常洛驾崩,八月,15岁的朱由校即位,改年号天启。朱由校在位7年(在位时间1620-1627),1625年5月,朱由校于游玩中落水,遂至惊吓成疾。1627年5月驾崩,时年22岁。庙号熹宗。朱由校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德陵。

历史评价:16岁的朱由校继位时,文化程度很低,堪称“文盲皇帝”。历史学家甚至称熹宗是光宗的“文盲儿子”、“一字不识,不知国事”。

16、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1627年至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在位时间17年。由于农民积怨太深,各地发动起义。公元1644年李自成兵临北京,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今景山)。同年五月,清军入关,占据北京,明朝灭亡。祟祯朱由检死后葬于思陵。庙号思宗,后改毅宗。

袁崇焕和吴三桂都是崇祯的臣子,后来吴三桂投降了清军,李自成和崇祯、清军三人之间都是对手关系,李自成灭了崇祯的明朝,清军灭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清军是最后的胜利者。

历史评价:崇祯帝亲政17年,在位期间,明朝已经风雨飘摇。国家内忧外患。崇祯是一个勤政的皇帝。他勤勉贤明,心思缜密,果敢刚正,“宫中从无宴乐之事”。34岁的朱由检自缢于煤山前,曾留下“勿伤百姓一人”的血书。“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帝朱由检宁死不迁都、不逃跑、不投降,用死捍卫了大明王朝的誓言,用气节为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的明朝划下善始善终的句号。

明朝(1368年―1644年 ),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寝(墓地),它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脚下,这里共埋葬了明朝的十三位皇帝,依次建有:

长陵(明成祖朱棣,第3位皇帝)

献陵(明仁宗朱高炽,第4位皇帝)

景陵(明宣宗朱瞻基,第5位皇帝)

裕陵(明英宗朱祁镇, 第6、第8位皇帝)

茂陵(明宪宗朱见深,第7位皇帝)

泰陵(明孝宗朱佑樘,第9位皇帝)

康陵(明武宗朱厚照,第10位皇帝)

永陵(明世宗朱厚熜,第11位皇帝)

昭陵(明穆宗朱载坖,第12位皇帝)

定陵(明神宗翊钧朱,第13位皇帝)

庆陵(明光宗朱常洛,第14位皇帝)

德陵(明熹宗朱由校,第15位皇帝)

思陵(明毅宗朱由检,第16位皇帝)

明朝还有三位皇帝没有葬在北京皇陵,他们是:

1、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他的墓葬在南京孝陵(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

2、明朝第2位皇帝惠宗朱允炆(建文帝),建文帝下落不明是历史悬案,他最终所踪至今还是个谜,所以也就没有陵墓;

3、明朝第7位皇帝景泰朱祁钰,他死后则被以“王”的身份葬在北京西郊的金山,也就是今天的颐和园西北娘娘府附近。他也是唯一的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明朝皇帝。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