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汽车·新车消费报告
作者 | 张军
视频制作丨张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编辑 | 马良
2023年尚未过半,新一轮新能源汽车淘汰赛已经开始。
从年初起,已经有数家车企接连曝出经营困难的消息,包括威马、天际、雷丁等等。最近,又轮到了爱驰汽车。根据网传消息,由于欠费,爱驰汽车上海总部已经空无一人,员工处于居家办公状态。与此同时,爱驰汽车内网服务器已经停用,爱驰汽车官方APP 全面停摆。
这是一家怎样的车企?又缘何走到如今地步?
▇ 网传欠薪、欠费
早在今年四月份,就有爱驰汽车延迟发放工资的消息传出,网传的人力部门邮件称:“因客观原因,公司不得不做出三月工资延迟发放的决定。三月社保、公积金会正常缴纳,请同事们放心”
然而一个月之后,爱驰汽车人力资源部再次发邮件通知,四月份工资也将延迟发放。同时,邮件中称:‘’公司管理层正在多方积极融资,一旦资金到位,将补齐所有缓发的工资和各项福利......"
目前来看,爱驰汽车的状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持续恶化。根据内部人士透露,由于欠费,爱驰汽车上海总部已经人去楼空,员工处于居家办公状态。对此,有媒体人士进行了实地探访,爱驰汽车办公地点确实已经不见了人影。并且,就连官方APP都已经无法正常显示。
更有意思的是,为了满足刚需员工不出现社保公积金中断的需求,爱驰还开通自费垫付社保公积金缴费通道,同意的员工劳动合同自5月1日变更至上海亿维之家公司,并要求在5月25日之前打款至相关账户,后期公司会退还给员工。
种种迹象表明,爱驰汽车已经命悬一线,很可能将成为下一个倒闭的新势力车企。
▇ 不弱的开局
成立于2017年的爱驰汽车,其实底子并不差,创立之初还一度被称为“最靠谱的新势力”。
爱驰汽车创始人付强,硕士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汽车专业,曾在一汽大众、北京奔驰、沃尔沃担任高管职务。在创办爱驰汽车之前,付强的身份是沃尔沃(中国)销售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不仅如此,付强创办爱驰汽车时,还挖来奥迪名扬天下的Quatrro 四驱之父Roland Gumpert 出任首席产品官,并邀请曾在多家车企负责营销的蔡建军加盟。
有别于那些“PPT 造车”的新势力们,爱驰汽车的造车路线也比较“传统”,坚持自建工厂造车,成立当年就在江西上饶自建一座汽车工厂,并于2018年2月封顶。随后又斥资17 亿元增资江铃控股,解决了汽车生产资质问题,成为当时新势力中为数不多拥有造车资质的“正规军”。
大佬加盟,以及稳扎稳打的造车路线,为其吸引了资本的目光。公开资料显示,爱驰汽车已完成8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宁德时代、滴滴出行等明星机构。据公开披露的资金额度,爱驰汽车融资总额已经超过百亿元。不过,对于新势力造车而言,百亿资金仅够拿一张“入场券”,显然还远远不够。
▇ 路线“另类”,销量低迷
开局并不弱的爱驰汽车,为何走到如今濒临破产的境地?或许是因为爱驰汽车无论在市场路线还是技术路线上,从一开始的选择都很“另类”。
不同于大多数新势力车企将中国市场作为第一竞争市场,毕竟中国才是当前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爱驰汽车却将主战场瞄准国外,而且还是西欧、北欧等汽车工业发达的地区,国内市场只是同步发售。因为创始人付强认为,“国外新能源市场没国内竞争这么激烈,对新能源接受度也较高,爱驰一定会是出口大于内销的新势力车企。”
而在技术路线上,新势力车企通常主打纯电、混动两种,爱驰汽车却盯上了燃料电池。为避免与丰田、本田、现代等该领域的强手竞争,爱驰汽车另辟蹊径选择了鲜有企业涉足的甲醇重整制氢高温燃料电池技术路线,相关项目于2020年8月在山西高平开工建设,总投资20亿元。
短期内,燃料电池项目显然只会烧钱。而在产品层面,爱驰汽车却始终没有一款能打开市场的走量车型。2019年12月,旗下的首款车型爱驰U5姗姗来迟,定位中型纯电SUV,指导价16.69-24.99万元。第二款车型爱驰U6原计划2020年3月发布,但多次跳票,直至2022年10月才正式上市,售价为21.99万元,至今国内没有量产交付。
爱驰汽车看重的海外市场并未给予认可,自2020年5月正式出口起,截至2022年11月爱驰共计海外销售6464台,出口两年多海外累计销量未过万辆。国内市场反而稍好一些,2020年-2022年国内销量分别为2143台、2635台、753台,2023年1-4月的国内销量仅111台。粗略相加,爱驰汽车全球累计销量应该不超过2万辆。
关于爱驰的车型,国内国外都有用户吐槽,大家反映,爱驰U5续航虚标现象较严重,官方宣称的400km续航(WLTP工况),其实根本达不到。还有国外网友抱怨道,“爱驰U5的做工也不好、塑料感强。”甚至还有国内用户爆料,爱驰U5曾一度为了促销,最后大甩卖不到九万元就能拿下一台。
销量不景气、产品力不足,这让新的融资更加困难,若没有外部资金前来救命,爱驰汽车必然难以为继。未来还能坚持多久,我们拭目以待吧。
写在最后:如今疫后经济回暖不及预期,很多久未实现盈利的新势力车企都进入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作为消费者,为了避免日后不必要的损失,我们在选车时还是尽量绕开这些不知名的“新势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