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作家邹宁在《黔食记》中写道,“生于安乐,死于酸汤”。酸汤鱼是贵州美食的明珠,却何以在餐饮连锁化时代鲜见踪影?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萧菱子,编辑:景雪。
贵州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为自然发酵和菌落生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成就了一批以“酸汤”为特色的美食。
(资料图)
比如以“酸、鲜、爽”著称的贵州酸汤鱼,不仅是贵州的“美食名片”,同时也深受全国消费者的喜爱。但截至目前,全国还没有跑出一家规模超百店的酸汤鱼连锁品牌,即使在酸汤鱼的家乡贵州,连锁的酸汤鱼品牌规模也都较小。
贵州酸汤鱼,为什么没能跑出一个大品牌?到底是什么阻碍了酸汤鱼的发展?
这款地方美食正走向全国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一天一碗酸,体壮爬高山。”是贵州人饮食文化的真实写照。
虽说在贵州几乎“万物皆可酸”,但要让当地人评选出一道最具代表的菜,那肯定非酸汤鱼莫属。
在贵州人眼中,酸汤鱼就是“一口生津,两口入魂”的极致美味。近年来,随着贵州旅游经济产业的积淀与繁荣,“到贵州必吃酸汤鱼,不吃必定很遗憾”逐渐成为到贵州旅游的游客脑海中极深的记忆。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之下,越来越多的食客提起贵州美食,就会想到酸汤鱼,酸汤鱼也成为了黔菜、乃至贵州的一张“美食名片”。
酸汤鱼被赋予浓厚的地域文化烙印,贵州酸汤鱼专门店也迎来了进一步发展,部分品牌开始纷纷拓店,以老凯俚酸汤鱼为例,红餐大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品牌门店数达到16家,在大本营贵州之外,还在广州、深圳两地开出了4家直营门店。
与此同时,一批主打酸汤鱼的品牌开始在全国各地涌现。
比如箩箩贵州酸汤鱼,1999年在北京簋街开出第一家门店,巅峰期曾达到20余家门店;贵佐·贵州酸汤鱼则选择在重庆开店,目前在重庆已开出了6家门店;以酸汤鱼为主打菜的老牌黔菜馆苗乡楼在成都、重庆、北京等地均有开出门店。
贵州酸汤鱼
为什么没能跑出一个百店、千店品牌?
如今,说起贵州酸汤鱼,几乎全国的食客都不陌生。在社交平台上,也有全国各地消费者对酸汤鱼这道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一定程度上,酸汤鱼已具备大单品的潜力。
但现实是,目前市面上还未出现一家规模超百店的酸汤鱼连锁品牌,在营的主打酸汤鱼的连锁品牌,门店数量大都集中在几家到十几家。
反观与之相近的酸菜鱼品类,全国开出了2万多家相关门店,破百店的品牌比比皆是。
在餐饮大连锁时代,贵州酸汤鱼,为什么没能跑出一个百店、千店品牌?
“不排除有品牌自身开店策略趋于保守、品牌供应链实力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酸汤鱼出品的不稳定影响到了品牌的规模化扩张。”有行业人士如此评价道。
从社交平台、大众点评等渠道的消费者留言来看,不少消费者也表示,酸汤鱼店开出贵州后,口味似乎就发生了改变,“不太正宗”、“差点意思”等评价屡见不鲜。
酸汤鱼的口味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偏差?原因就在于酸汤鱼的“灵魂”——酸汤,难以被标准化复制。
一锅酸汤鱼味道好不好,取决于酸汤,而酸汤好不好,则主要取决于发酵过程。
据了解,贵州黔东南的酸汤主要分为白、红两种,白酸汤是由糯米和山泉水熬制米汤,自然发酵形成,色泽柔润清亮,味道酸鲜清香;红酸汤在白酸的基础上,以毛辣果(当地野生小番茄)和红辣椒为主要原料,色泽鲜红,酸味浓郁醇厚。
毛辣果
“酸汤特别‘小气’,稍有不慎都会发酵失败。”聚慧餐调研发中心总监吴肖博士介绍道,目前,酸汤的生产方式以传统自然发酵为主,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比如酸汤发酵依赖黔东南当地潮湿温暖的气候,以及该气候条件下自然生长的特殊微生物菌群,所以一旦发酵场所离开贵州,酸汤的味道可能就没那么酸香醇正。
黔东南的大山,既慷慨地向苗人馈赠了酸汤这道美味,也成为酸汤走向更广泛区域的“绊脚石”。
贵州黔东南州剑河县
如何搬走这块拦路石?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黔菜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中国烹饪大师吴茂钊指出,要让贵州酸汤品质稳定下来,首先需要改变传统自然发酵方式,借助科技力量进行标准化生产。
传统方式生产的酸汤微生物菌系杂乱不稳定,发酵过程易受环境污染,发酵周期长、效率低,不同生产批次出来的酸汤品质差异大,长此以往不利于酸汤相关品类的产业化发展。
辰智科技战略咨询总监张海峰也表示,酸汤品质的稳定是贵州酸汤鱼迈向更高一级发展台阶的关键步骤,贵州酸汤鱼口味好,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受众,相信只要破解了酸汤难题,整个品类就会取得飞跃性发展,品牌开出百店甚至千店就指日可待。
推动酸汤类菜品发展
聚慧餐调致力当好“微生物世界的搬运工”
事实上,在贵州酸汤制作技术方面,如今业内已出现了新的契机。
“聚慧餐调的‘共发酵’核心技术可以提升酸汤的风味还原度。”吴肖博士表示,该技术是一种多种单纯有益微生物可控性操作发酵工艺,特征是多底物、多菌种、多段位、多靶向,如此能够极大程度地刺激口腔等感官,激发人体对发酵食物风味的愉悦感受。
据了解,利用此种创新发酵技术生产出的白酸,与传统酸相比,口味柔和不刺激,酸味更浓郁。更重要的是,生产出的白酸可保证稳定品质、可批量工业化生产、可提高发酵效率、可确定口味标准。
简而言之,通过科技赋能,聚慧餐调实现了白酸发酵风味的标准化和生产的数智化。
“聚慧餐调所做的就是当好一名‘微生物世界的搬运工’。”聚慧餐调市场总监董卫旺表示。
为此,聚慧餐调研发团队曾前后十余次走进贵州,为的就是走进非遗白酸的发源地,提取不同经纬度、日照时长、土壤环境下的菌种样本,陆续收集到标样菌种达400种以上。
这期间,团队又无间断式地进行取样和深入研究,不断对收集来的菌种做筛选、培育、驯化、改良……历时2年,才最终做到优势菌种的充分协同。
技术攻关的过程中,聚慧餐调还获批了一项国家专利技术《一种希腊魏斯氏菌、筛选方法及其应用》。
借助聚慧餐调的技术突破,包括酸汤鱼在内的酸味菜品,在个性化研发、标准化生产以及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等方面都获得了新的驱动力。
据了解,依托先进的白酸技术,如今聚慧餐调已研发出了多款酸味菜品,包括酸汤鱼、酸菜鱼、酸辣金汤肥牛、仔姜鲜椒烧牛蛙、糟粕醋火锅等,既方便又快捷,对于中式正餐、火锅、粉面小吃等品牌而言,可以借此扩充产品线,丰富产品矩阵。
此外,聚慧餐调还可以根据餐饮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定制酸汤产品。凭借多年对菜品风味的研究,以及在复合调味料领域的积累,聚慧餐调能根据消费者味型需求向上游供应链进行反向定制,帮助餐饮品牌打造差异化壁垒。
“目前公司产能每年超过20万吨,具备服务10万家餐饮门店的经验,能够支撑中大型连锁餐饮店的用酸需求。不管是酸汤鱼还是其它酸汤类菜品,我们期待未来能够推动酸汤菜品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也让更多餐厅因此而受益。”董卫旺如是说道。
本文配图均由聚慧餐调提供,红餐网经授权使用;封面图来源:聚慧餐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