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高县—天镇县一带干热岩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项目勘查现场。本报记者王佳丽摄


(相关资料图)

于群发是山西新源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作为全省最大、最专业的地源热泵生产制造与检验检测企业,他们采用地源、水源热泵技术,先后在运城市空港医院、运城空港东方华城小区、运城市盐湖区蒲剧团、绛县红十字医院、垣曲县公安局、河津市小梁乡刘村、闻喜裴社精源农业合作社向南山生态园等地实施了多个浅层土壤源/水源热泵项目,提供了70余万平方米的供暖制冷服务。

他告诉记者,与传统的供热相比,地源热泵的能效比已达到1:5.5以上,比用电和用天然气供暖节能30%和40%。而且,它的运行成本低,一个取暖季的费用平均为8元—12元每平方米,大大低于用电或天然气供暖的费用。

地热能作为五大非碳基能源之一,具有零污染、零排放、低能耗等特点,已经成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的重要构成。据了解,我们脚下较浅层的土壤恒温14℃至17℃,这就是浅层土壤的地热能来源。这是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属于可再生能源。

我省位处华北板块中部,以吕梁山—太行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为主体,地质构造及地下水分布等因素使其成为我国地热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按地热地质条件及其赋存形式,地热资源整体呈现资源丰富、分布广、开发程度低、利用潜力大的特征。

近日印发的《山西省地热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指出,我省浅层地热能资源丰富,估算年均可开采资源总量约1.28亿吨标准煤,占全国可采总量的18.28%。预期可制冷面积12.27亿平方米、供暖面积6.67亿平方米;中深层地热能资源回灌条件下可开采资源总热量相当于每年1.35亿吨标准煤,占全国可采总量的7.25%。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地热井共有457眼,已开发利用276眼,每年实际开采地热水量1823万立方米。目前,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主要集中在运城、太原等地;中深层地热能供暖主要集中在太原、临汾、晋中、忻州等地。地热发电方面,大同建成山西高温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科研示范基地和试验电站。地热特色综合利用方面,忻州、朔州等地初步形成温泉康养旅游、工业利用等多元产业发展方式。

在山西综改示范区科技创新城1号能源岛,有两口用于获取深层地热能的采灌综合井,一口为取水井,一口为回灌井。取热管从地下2200米深处抽取75℃的地热井水,通过换热机组将小区管网水加热至60℃送至用户家中,地热水冷却后再回灌到地下。这个能源岛由山西双良再生能源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主设计建造,以中深层地热能为主,太阳能、风能、空气能为辅,应用了中深层水热等13种新能源技术,使整个能源岛的能源供给都是绿色能源。目前,在山西综改示范区,同样的能源岛已经建成7座,实现地热能供热面积约700万平方米。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三研究所采用“取热不耗水、同层回灌”技术开发中深层地热能,实现供暖面积65万平方米,并通过智能监控设备实现换热站无人值守、全自动化调控。天镇县采用“小功率、多机组”方式建设高温地热能科研试验示范电站,装机容量580千瓦,已于2021年成功试发电。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推进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缓解当前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做好能耗双控与保障居民供暖(制冷)需求矛盾的重要举措。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有序推进地热能发展。我省近两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明确可再生能源供热制冷可享受居民电价,优先在热电联产覆盖不到的区域或具备条件的公共绿色建筑中推广地热能供热技术应用,有序推进新建建筑地热能分布式供热,逐步提升地热能在建筑供热中的应用比例,加快推动地热能供热系统与城市热网融合。这些政策将进一步推动我省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山西省地热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十四五”末,全省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较“十三五”末增加50%以上,达到2000万平方米左右。其中,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达到650万平方米;中深层地热能供暖面积达到1350万平方米;力争建成地热发电装机2万千瓦;初步建成阳高—天镇高温地热能分级利用(发电、城乡供暖、生态农业、医疗康养等)综合示范基地;地热能在新建公共建筑用能比例大幅提升。

本报记者王龙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