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县新开乡安置点。

5月16日是苟登明72岁的生日。这一天,苟登明的老伴提前列好了一张菜单,在西安打工的儿子也早早回到了老家平凉市灵台县百里镇。

今年这个生日对于苟登明来说意义非凡。“这是搬进新家后的第一个生日,要好好地过一下。”苟登明感慨道,“从没有想过老了不仅从山上搬下来了,还住上了这么好的新房子。”


【资料图】

苟登明原先住在百里镇稔沟村,老房子不但靠山,而且位于邓家川流域,地质灾害多发。如今,他们全家搬进了石塘村集中安置点。苟登明说,“住得安心,再也不怕滑坡了。”

这是灵台县2022年起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的缩影。在灵台县,像苟登明一样通过搬迁过上舒心日子的已经有400户,今明两年还将有2020户群众陆续搬出隐患区迈上幸福路。

搬得下!

灵台,属于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对于生活在这里的很多群众来说,抬头是山,低头还是山。

2021年10月3日,灵台县发生了暴雨及山体滑坡地质灾害,中台镇南店子村东庄社不同程度受灾。(资料图)

2021年10月3日,灵台县发生了暴雨及山体滑坡地质灾害,致全县3422户1.18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尤其中台镇南店子村东庄社是灾害核心区,造成439户1319名群众不同程度受灾。

罗积银就是受灾群众中的一户。“我们的房子直接就塌了。二层小楼变成了一层楼。”面对这样的状况,罗积银认为最好的出路就是搬迁。

在灵台县启动生态及地质灾害搬迁工作后,经过逐户筛查、群众会诊、甘肃煤田地质局146队实地复核,决定将南店子村东庄社进行整体搬迁安置,罗积银家也被精准鉴定为搬迁户。

得知这个消息后,罗积银非常兴奋。他说,“搬到新的地方,我们就能在下雨打雷天睡个安稳觉了。”

灵台县搬迁类型分为在弃山上塬靠近镇区和下山入川依公路沿线集中安置、节约土地上楼安置、尊重民意分散自建房安置。罗积银家离县城较近,他们选择进城购买楼房,2022年搬进了新家。

罗积银说,购买楼房,资金是个很大的问题,政府的搬迁好政策帮了大忙了。

罗积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政府对搬迁户财政补助10万元,不但如此,每户有5万元的贴息贷款,再加上对老房子的评估补偿,我们买这套房子基本没有花钱。”

“搬到县城里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看病就医方便了很多。”罗积银身体不好,需要经常去医院,“以前去医院可能得三四十分钟路走,现在我出门不远就是县中医院,取药看病再也不发愁了。”

罗积银的老伴闲不下来,她在县城找了一份零工,每月能挣2000元左右,“这钱就够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了。”

灵台县对滑坡点进行修复治理。

据了解,截至目前,南店子村东庄社已搬迁安置426户,剩余13户6月底前可完成搬迁安置。原先发生滑坡的东庄山经过综合治理也已被修成一级级平缓的坡台,坡面进行了生态修复绿化,极大减轻了山体原来的负荷,这样既保障了国道G244的畅通和周边群众的安全,又恢复了生态。

现在,罗积银去地里干活时总会经过曾经的老房子,他偶尔会驻足停留,再看看这片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他说,“搬迁安置计划让我居住环境实现了转‘危’为‘安’,生活也由‘好’到‘美’,我相信以后的生活还会更好。”

稳得住!

每天中午12点,在果园务工的何伟准时下班,老伴也会做好午饭等他回家吃饭。

这样“上班”的生活是以前他想都不敢想的事。

灵台县新开乡安置点街道。

他的家就在果园的不远处,走路10分钟就能到。记者一路跟他回到家,沿途房屋整齐划一、街道干净整洁;进到家里,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客厅明亮整洁,水电暖配套齐全。

这是何伟的新家,位于灵台县新开乡下周集中安置点,他在今年年初搬了进来。

说起搬家的原因,他感慨道,“老家在姚家湾村,房子临崖,住起来有危险,尤其是2021年发生暴雨后,家后面山坡发生了滑坡,我们不敢再住了。”

民有需,党有应。2022年,我省启动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新开乡政府抢抓政策机遇,开始向居住在山川沟峁或临崖临沟临水坐落的群众全面精准摸排,进行整流域规划、沿沟边搬迁,计划3年时间搬迁安置群众301户930人。

“我很幸运,赶上了好政策。”在乡镇工作人员上门向何伟宣传政策时,他积极响应。安置点距离新开乡街道几百米,街道内餐饮、超市等生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学校、卫生院等教育和医疗服务机构也分布在周围。

搬下山了,靠什么生活?这不仅是群众担忧的事,也是新开乡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

灵台县新开乡安置点为养殖群众配套建设的牛棚。

“搬离大山,只是第一步,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留得下、能致富。”新开乡政府乡长周睿说,新开乡探索建立了“一区一间一库一厂一园一地”六个一就业渠道,因户因人施策帮带增收。即盘活闲置养殖小区、新建分户式养殖小区,帮助肉牛养殖户发展牛产业;聘用留守妇女在服饰加工车间就业;组织有就近务工意愿劳动力在果蔬保鲜库、农副产品加工厂、苹果园和中药材种植基地务工。同时,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银发就业”,加强特殊困难群体兜底保障,确保搬迁群众后续发展有保障。

何伟就是在家附近的苹果园种植基地务工。“搬到新家后,比以前打工方便了,挣得也多了,从搬进来到现在,我打零工都挣了6000多元了。”他说,“前在老家时,消息闭塞,忙完农活,都在家里闲待着。现在,打工消息很灵通,附近就业的岗位也多,一年四季都有活干。”

新开乡下周村东风社村民马志炳当初就对搬迁心存顾虑。

搬迁群众在灵台县新开乡安置点就业工厂上班。

“老家有安全隐患,那搬下来我生活咋过,我的牛咋办?”在新开乡政府工作人员向马志炳宣传动员时,他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他们当时就承诺,人搬下来,牛也一定会搬下来。”

“新开乡的主打优势产业是果蔬和养殖,为了让搞养殖的群众安心搬下来,我们决定在集中安置点建设养殖小区。”周睿说,养殖小区是安置点配套项目之一,占地5115平方米,计划新建分户式牛棚30栋,牛存栏能达到300头左右,建成后,可以有效缓解搬迁群众产业发展和务工的需求。

据了解,目前养殖小区项目建设已接近尾声,6月底前可全面建成并将投入使用。根据搬迁群众实际情况,已有4户家庭的牛养在养殖小区,包括马志炳家的4头牛。

“6月份左右,还会有两个小牛犊出生,养一段时间,等到价格合适就可以出栏了,差不多可以卖2万元左右。”马志炳说,“现在这么好的政策,我们更应该好好去努力。”

过得好!

今年59岁的郭春林2022年搬进了新居,从那以后,精神风貌发生了很大改变。“从山上搬到新家,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他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郭春林原先住在灵台县百里镇杨新庄村,老房子是土木结构,房龄30多年。由于房子临崖,每逢下雨,山上泥水俱下,院子就会被淹没,多少年来,一家人总在担忧一场大雨将房子冲走。

2022年,百里镇按照“一次性规划、分年度实施、整区域推进”工作思路,精准认定搬迁群众529户,在公路沿线设置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5处,群众可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的方式选择新家居住。

灵台县百里镇安置点。

郭春林迫切地想住进新家,所以他选择了分散安置,在百里镇古城村吴家山社购买了一套现成的房子,“房子总价22万,除去10万的财政补贴和5万的贴息贷款,我只花了7万就买到了现在这套房子。”

“房子配备了卫生间,离乡镇也不远,我们随时可以出去打零工。”还有一点让郭春林很满意,房子门前给住户留了种菜的地方,“我简单种了点辣椒、西红柿、大葱等蔬菜,再过两天我们就不用去买菜了。”

百里镇除了像郭春林一样选择分散安置的,还有270户选择集中安置。

百里镇古城村吴家山社安置点群众在休闲娱乐。

“我们立足‘密须古城·红牛小镇’目标定位,聚焦百里达溪整流域综合治理及产旅融合示范区建设,在公路沿线设置了石塘(稔沟)、李家坡、新集、路家沟、芦子集等5处安置点。”灵台县百里镇镇长何腾龙介绍,安置点修建后,我们紧盯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难题,持续拓宽增收产业,在安置点周围建成了标准化设施蔬菜大棚4处220座,新建分户式牛棚4处36座,利用优然牧业、新集水库、邓家川水库等重大项目,就近就便开展劳务输转,提供务工岗位600多个,争取让搬迁群众搬得安心、住得顺心、过得舒心。

群众搬出来了,配套产业有了,乡村治理也在稳步推进。

“安置点都是好几个村子搬迁过来的,有很多群众之间相互不认识,再加上还是陌生的环境,就容易产生矛盾。”何腾龙说,为此,百里镇以集中安置点为中心,建立“全天候”群众诉求响应机制,积极探索“党建+治理”新路径,严格落实“镇村社”三级网格化管理制度,为联建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一站式、便民式”服务,引领形成共建共治、睦邻友爱集中安置点社会治理新格局。

何腾龙继续说道,经过不懈努力,搬迁群众的生活质量、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就是进行避险搬迁安置工作的意义。”灵台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灵祥说,通过3年分步实施,全县6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2420户群众将全部搬迁到安全区域,不仅圆了几代人搬迁的“安居梦”,也让群众享受上了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下一步,全县将千方百计配套产业,引导就业,让避险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全融入。(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萍 万及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