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对门邻居买了一辆自行车,乘电梯搬到楼上。我打趣他说:“自行车坐电梯,多此一举嘛,就放在楼下不行吗?”

邻居回答:“放楼下担心被盗。”


(相关资料图)

“一辆自行车值几个钱啊,”我笑了,“如今谁稀罕偷自行车,摩托车摆在大街上都没人要呢。”

“你还别小瞧这辆自行车,花了我一个多月的工资呢!”邻居有点急眼。

我不信,瞅那辆自行车,就两个光秃秃的轮子,连泥档也没有,难道值几千上万元?

自行车早已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还兼具健身器材的功能。高端的售价上万元,便宜的却只要几百元。不是内行的人,还真看不懂。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不久,自行车从城市到农村,从凤毛麟角,到走进千家万户,也就短短几年时间。

我记得,那时候,农村人家,谁买了一辆自行车,是了不起的大事。人前露脸,人后满足。出门骑上自行车,载上新媳妇,一路上,不知惹来多少羡慕的目光。

一辆自行车要多少钱?上海永久牌、凤凰牌,价格120-160元不等。城市普通上班族,月薪二三十元,不吃不喝半年,才能攒一辆自行车。

跟如今比较,差不多是一辆国产小轿车的价格。现在一般打工人月薪5000左右,一年工资60000元,勉强可以买一辆入门级的国产轿车。

但是,那时候买一辆自行车的难度,远远超过现在买一辆国产小轿车,毫不夸张地说,堪比如今买奔驰宝马,一般人想都别想。因为那时候有工资收入的人非常少,而现在月薪5000以上的人一大把。

有工资的都是城市人,或者是乡镇干部和公办中小学老师。一般的农村人,想要买辆自行车很不容易。

农村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见不到一分钱。只有那些头脑灵活、胆子大的,趁着刚放开私营经济,抓住机会倒腾一些小买卖,赚到些钱,才买得起自行车。

咱们村的老陈,跟着亲戚去东北贩茶叶,跑了几趟,年底就买了一辆永久自行车。刚买来不会骑,从汽车站扛回来的。

春节那几天,老陈一家在晒谷场学骑自行车,摔得笑呵呵的。大家都在一旁观看,眼热老陈家发了财,幻想着自己啥时候也能买一辆。

老陈一家人骑得累了,大伙儿就围上去摸一摸车把儿,摇一摇车铃儿,稀罕得不行。

我们家是全村最先买自行车的一批人。我父亲是木匠,搞集体那会儿,偷偷做点儿家具,卖给附近矿区的工人,也比一般人家稍微滋润些。

后来我大舅跑汉口,承包了点锯木板的活儿,让我父亲带几个徒弟去做,一年能挣好几百元。年底一算账,略有节余,就买了一辆永久自行车。

自行车买来,父亲宝贝得什么似的。母亲想学自行车,学了好几天没学会,打气还把车胎打爆了,被父亲狠狠骂了一顿。母亲赌气不学了,结果这辈子都不会骑自行车。

我十来岁的时候,这辆自行车还能骑。不过是成年人版的,太高了,只能两脚蹬在踏板上骑“三角架”。我很快就学会了,还能带人。

不过,到我学会了骑自行车,自行车已经没那么稀罕了。我上初中时,全班将近三分之一的人有自行车。那几年,农村人的生活变化也很大。

还有一件事印象深刻。我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老师,他的儿子跟我是同桌。星期天,他约我骑自行车去水库游泳。

我去找他,他正为如何将自行车取下来发愁。他爸爸,也就是我的数学老师,买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平时舍不得骑,用抹布擦得锃亮,用绳子吊到阁楼上,还盖上了绸布。

我们两个力气小,弄不下来。不小心把绳子弄断了,自行车掉下来,摔坏了尾灯。我同桌因此被他爸爸暴打了一顿。所幸我没有挨打。

自行车承载了七零年代人的童年记忆,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初期风云激荡的历史。四十年来,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一直在进化迭代,手机、车子、房子……也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才推动了科技的发展进步,推动人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窖藏88 岁月弥香——我与光阴的故事,感谢贵州习酒发起的本次活动,让我有机会为大家分享我80年代的故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