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4月8日,在北京中医医院科技创新大会上,北京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清泉教授对医院近年科技创新进行工作总结,从高层次人才队伍、学科建设、学科评估、科研平台建设、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科技奖励等方面回顾了医院科技工作的成果与不足,对今后医院重点科技工作提出新要求。

他表示,北京中医医院高层次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医院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顺利通过建设验收,其中肿瘤、消化、皮肤、急诊4个重点学科获得优秀学科,占比40%,远高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遴选优秀学科30%的比例。

医院学科带头人代表现场签约,立下学科建设“军令状”,在未来三年中,各学科将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导向,提升中医药传承的创新能力;提升中医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病种库和样本库;打造和培养高层次中医药学科人才团队。

医院成果转化与产业支撑也迎来突破,中医药成果转化产品代表“陈彤云”系列化妆品第四代已全新亮相;消化科主任医师张声生“预防和或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专利在2022年服贸会成功签约;皮肤科主任医师孙丽蕴“蒿秦化斑方”成果转化意向于2022年在服贸会签约,这是唯一的中医药海外成果转化项目,目前正在签署正式协议。同时还存在大量具有潜在转化能力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据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刘清泉教授率先提出新冠肺炎的中医“湿毒疫”理论,开展创新中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创制治疗新冠肺炎轻型及普通型中成药“苍麻化毒颗粒”和“清肺解毒颗粒”,并获北京市药监局制剂批号。二药作为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的重要创新中药,在小汤山医院救治新冠患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京中医医院还通过学科建设“揭榜挂帅”,遴选出四个层级,包括3个领先学科、5个优势学科、8个培育学科及5个扶持学科进行分类建设,对学科进行周期性分类建设及资助,助力学科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建设期内以“赛马”制方式,定期对各个学科的发展情况予以考核,工作力度大、进展快、成效显著的学科可以进入到上一层级获得更多支持,而工作进展慢、未达到预定目标的学科将可能被“降级”,力争培育协同、共享、开放、自强的“宽街学科建设生态圈”。

会上同期对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学科和个人进行了表彰:研究所、消化科、针灸科、肿瘤科、皮肤科获得科技创新贡献团体奖;张声生团队和王笑民团队获得科技创新贡献单项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研产出王笑民、张甘霖、张声生、李彬、刘宝利、刘红旭、周冬梅、李萍、杨国旺、张董晓等前十名专家。

责编:林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