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7月24日,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强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冲上云霄,顺利将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个实验舱——问天实验舱发射至预定轨道,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射的最重载荷。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倾力打造的“大火箭”活动发射平台,以最强承载能力和最先进的技术再次成功托举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飞天。
火箭发射平台关键零部件加工出自一位数控女工之手,她和同事们用精确到毫厘的巧手铸造托举起飞跃九天的国之重器。她就是党的二十大代表、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二车间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韩利萍。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航天梦,强国梦,31年职业生涯,近百次航天任务,韩利萍是中国航天逐梦太空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她扎根航天生产一线,勇于创新,善于攻关,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五一巾帼奖”“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三晋工匠”等多项荣誉。
可谁能想到,当年,她高中毕业入职走上铣工岗位,由于从没受过正规训练,如何看懂工件图纸曾是她面临的难题。那段时间,只要有空她就钻研专业书籍,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追着师傅和工友问。一天,她在家做饭时,想着白天的图纸,案上的土豆被她随手比画切成零件的形状。从此,她就用家里的土豆、萝卜切零件模型,帮助自己更直观地消化理解图纸。靠勤学苦练,她的技能水平日益提升。1999年,工厂数控加工刚刚起步,她作为首批数控操作工,又开始了边学、边干、边摸索的数控“菜鸟”起飞之路。白天练操作,晚上学理论,从初次尝试到熟练操作,再到参加各种数控技术培训,数控加工技术的神秘面纱被她一层层揭开。她逐渐成长为精通工艺、编程和操作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成为数控加工领域的行家里手。
航天无小事,成败在毫厘。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活动发射平台为例,活动平台重1800余吨,有两个篮球场大。四通均流阀体是长七发射平台液压装置的关键控制件,不足200毫米见方的工件上大大小小分布着各种规格的70余个阀孔,在腔体内部相贯交错,且每个阀孔的加工精度都必须控制在0.02毫米公差,这相当于头发丝的1/3。这些阀孔的加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发射平台支撑装置起降的精度和平衡度,稍有误差甚至会导致火箭发射无法精确入轨。
面对一个个难题,韩利萍反复分析和摸索,形成了“独到”的加工思路。“小孔、深孔、斜孔先行”“先粗后精”的加工顺序原则、切削参数的合理匹配等全套工艺参数是她多年操作经验的积累,也是她确保零件加工一次成功、万无一失的“绝活”。在声音嘈杂的车间里,通过聆听机床运转、刀具切削和加工振动的声音,观察铁屑颜色、形状变化、工件表面刀痕,她就能够准确判断出刀具的磨损程度和零件切削过程中的微变形量,及时进行修正补偿,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可靠。凭着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凭着脚踏实地的责任感和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她一次又一次攻克技术难关,一次又一次实现工艺创新,圆满完成多项科技攻关项目,见证中国航天刷新一个又一个“中国高度”。
坚持传、帮、带,韩利萍倾心带领团队出彩。走进升级改造后的韩利萍劳模创新工作室,让人眼前一亮,这里正在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阵地、航天特色培训的中心、科技攻关创新的平台、智能制造人才的摇篮。攻关创新,传承带徒,十年间,工作室会聚了以韩利萍为代表的一批高级技能技术人才,完成了500余项创新成果、200余项精益提案,创造了多项核心加工技术,获得专利26项,填补了数控铣削加工领域的空白,为“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北斗导航”和空间站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顺利实施作出了突出贡献。工作室成员积极参加全国和省市数控技能大赛,目前有1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27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8人获得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前三名,17人获得山西省数控技能大赛前三名。在2021年第九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工作室的5名选手全部获得一等奖,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工作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扎根一线、默默奉献是军工人的本色。韩利萍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202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该院工会偶然才知道作为长期进行火箭发射平台关键零部件加工者,她最大的心愿是去发射场实地看看火箭升空。必须安排!当年年底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她受邀亲临发射现场。长八腾空而起后,她登上发射平台,目睹经受烈焰与高压水枪煅烧、冷却的平台,那一刻,她万分骄傲与自豪。
“飞天梦是中华民族千年之梦,是伟大复兴之梦。在建设航天强国和制造业强国的征途上,时代赋予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以重任,我们一定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奋勇拼搏,在奋力奔跑和接续奋斗中成就梦想,再铸荣光。”韩利萍说。
本报记者高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