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讯(记者 南丽江)10月19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山西侯马虒祁北魏墓的发掘简报。简报指出,在虒祁遗址发现了4座北魏墓,是晋南地区首次发现的北魏家族墓地,其墓葬形制独特,内涵丰富,且保存完整,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其中一座更是山西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北魏洛阳时代有明确纪年的墓葬,其以准确的纪年为墓群的断代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虒祁遗址,位于山西侯马市高村乡虒祁村西北约1.5公里。2014年9月到2015年7月,为配合侯马市冶炼厂新月小区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虒祁遗址开展了第九次发掘。发掘区分为南北两区,清理祭祀坑820余座,西汉、东汉、北魏、宋金各时期墓葬共37座。其中北魏墓4座,分别编号为M1006、M1007、M1008和M1024。它们排列整齐有序,无打破关系,从分布、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分析,应该属于同一家族。
(资料图)
M1006为长斜坡墓道梯形土洞墓,是北魏时期生命力最强的墓葬形制,由墓道、过洞、天井、墓门、墓室组成。墓室平面呈圆角梯形,南部较宽。墓室顶部已经坍塌,从现存情况看,洞顶南高北低。墓室中部放置内外棺组成的双棺一具,呈大头小尾状,具有浓郁的鲜卑民族风格。内棺内有成年男性人骨架一具,头向南,仰身直肢。
该墓共发现随葬器物11件,有瓷碗、鸡首壶、盘口壶、圆形大漆盘、圆形小漆盘、铁刀、蚌等。其中,鸡首壶呈浅盘口状,细长颈,圆肩,上腹微鼓,下腹内收,饼形实足外撇,平底。肩上有相对的两对桥形系,两对桥形系之间,一侧为高出壶口的龙头柄,龙口衔着盘沿,另一侧为鸡首。盘口壶呈盘状口,粗束颈,下部外撇,圆肩,上腹圆鼓,下腹内收,平底。肩上有四个两两对称的桥形系,颈部有两道凸弦纹。根据这两件器物的形制可以判定,M1006的年代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至北魏王朝分裂为东、西二魏,即公元496至534年。
值得关注的是,M1006还保留了鲜卑拓跋典型的殉牲习俗,在棺前部置有圆形漆案,上有动物骨骼。殉牲现象在以往发现的拓跋鲜卑与东部鲜卑墓葬中常见,尤以汉魏时期的早期鲜卑墓葬为多,平城期仍部分保留这一习俗,只是以动物的头、肢骨等象征性的出现,迁洛以后则鲜有发现。
M1008、M1024和M1007为北魏迁都洛阳后流行的带斜坡墓道的单室砖墓,墓道均位于墓室南部。本次发掘的M1008、M1024的墓室四壁均为直边方形,与当时流行的弧壁砖室形制不同。从墓室的砌筑方式来看,其四壁及甬道东西两壁皆用砖错缝平铺。在墓室四隅都各贴墙砌出一转角立柱,为两壁各以单砖垒砌组成。
M1008墓室内东部偏北,南北向放置有双棺,呈头大尾小状。棺内有男性人骨架一具,25岁至30岁,头向南,仰身直肢。该墓共发现随葬器物5件,有铜鐎斗、漆器、陶灯盏、银器等,铜鐎斗具有明显的南朝风格。
M1024由于早年遭盗掘,墓室西部被严重破坏。墓室内无葬具、无人骨。出土器物仅有2件陶器,分别是陶壶和陶灯盏,均为北朝时期较为常见的器物。其中,陶壶的形制为泥质灰陶,口沿部整体倾斜,侈口,平折沿,圆唇,细长颈,圆肩,鼓腹,底部略内凹。据此可判断,该墓葬也当在迁洛之后。
M1007是山西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北魏洛阳时代有明确纪年的墓葬,根据墓志文可知,该墓的年代为北魏熙平元年,即公元516年。
经人骨鉴定,这4座墓葬其中3座的墓主人均为男性,死亡时均为青壮年,综合多种信息来看,整个墓地的下葬显得仓促而草率,墓主人的死亡和下葬所反映的诸多现象或与当时的政治事件有关。
此次发现的北魏家族墓既保留了拓跋鲜卑民族文化传统,又体现了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多种文化因素交融的本质,对于北魏洛阳时代墓葬文化的差异性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