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港交所拟修改主板上市规则!新规适用五大特专科技类公司,港股通人民币计价明年落地亦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红周刊丨汪佳蕊
10月19日,据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公报消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今届特区政府首份《施政报告》。李家超表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也是全球领先的生物科技融资中心。为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港交所拟修改主板上市规则,吸引无盈利、无收入科技公司上市,预计明年可施行。同时,李家超还表示,希望未来五年能吸引不少于100家具潜力或代表性的创科企业在港设立或扩展业务,当中包括至少20家龙头创科企业,以期为香港带来过百亿元投资及创造数以千计的本地就业职位。
(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在《施政报告》发布后,港交所随即刊登了科技公司上市的相关咨询文件,新规则将适用于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先进硬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食品及农业技术在内的五大特专科技公司。
港交所拟修改主板上市规则
推动前沿行业融资实力
联交所于10月19日刊发咨询文件,建议扩大香港现有上市制度,允许特专科技公司来港上市,并就此征询公众意见。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欧冠昇表示:“连接资本与机遇是香港交易所的核心战略,为此我们致力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全球创新产业公司首选上市地点的地位。新建议将增加香港上市公司种类,让更多不同类型的公司可进入这个具备深度和流动性的国际市场,同时也为投资者带来更多选择。”
欧冠昇说:“正如《上市规则》增设生物科技章节后造就了香港的医疗保健融资生态圈,我们预期这次增设特专科技的新规定后,将有助推动区内以至其他地方在这五个前沿行业(例如绿色科技)的人才和投资金额增长。”
在建议制度下,特专科技公司将分为已商业化公司及未商业化公司两大类,其中未商业化公司因为风险较高,规定也较为严格。香港交易所上市主管陈翊庭表示:“在制定有关建议时,我们考虑了特专科技公司的特点,特别是科技在有关公司业务上扮演了独特的角色,以及相对于其他上市申请人,这些公司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我们相信建议中的规定可在各方面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既能维持市场质素,亦能建立具商业可行性的新上市章节,配合新一代领先企业的集资需要。”
据悉,联交所已诚邀市场对各项建议、相关条文及指引发表意见,公众咨询期将于2022年12月18日结束。咨询文件的主要建议包括上市资格、有关首次公开招股的规定,以及首次公开招股后的规定:
上市资格:
1、商业化收益门槛:已商业化公司的定义为经审计的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特专科技业务所产生的收益至少达2.5亿港元的公司。
2、上市时的预期最低市值:80亿港元(已商业化公司)或150亿港元(未商业化公司)。
3、研发:所有申请人均须于上市前已从事研发至少三个会计年度,研发投资金额须占总营运开支至少15%(已商业化公司)或50%(未商业化公司)。
4、最低第三方投资:上市申请人须获得来自资深独立投资者相当数额的投资。作为指标性基准,符合以下规定的申请人通常将被视为已符合该等规定:于上市申请日期前的至少12个月之前已获得来自至少两名领航资深独立投资者的大额投资;及来自所有资深独立投资者的合计投资金额达到上市申请人于上市时已发行股本的规定最低百分比,即10%至20%(已商业化公司)或15%至25%(未商业化公司),视乎上市申请人于上市的预期市值而定。
5、商业化路径:未商业化公司须展示并在上市文件中披露其可达到商业化收益门槛的可信路径。
有关首次公开招股的规定:
1、更高效的市场定价流程。
2、上市后自由流通量至少达6亿港元。
3、须披露的资料包括首次公开招股前投资、商业化现况及前景以及适当的示警声明。
首次公开招股后的规定:
1、对控股股东、关键人士及领航资深独立投资者施行首次公开招股后禁售期的限制。
2、对未商业化公司施加额外持续责任,包括于中期报告及年报中额外披露发行人达到商业化收益门槛的进展,以及披露有关上市文件中载列的任何业务及财务估计的更新。
对于本次上市规则的修改,天风国际表示,主要目的是鼓励170多家已提交IPO招股计划,但正在等待合适的时机的公司正式启动IPO融资。香港证监会发言人也表示希望为需要大力投资和研发的科技公司提供更宽松的融资条件。经历了今年前9个月市场的低迷表现,本次上市规则的修改提议将会吸引更多科技企业来港上市,为市场注入活力。
与此同时,天风国际表示,本次上市规则的更新将是四年来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调整。2018年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曾推动一系列改革政策,为拥有不同投票权(WVR)的公司和未有收入的生物技术公司上市融资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些变化为一系列重磅股票发售打开了上市融资的大门。港交所数据显示,自2018年4月改革以来,生物技术和制药公司一直在香港市场活跃融资,约占香港200家新上市公司的一半,总募资金额约为2600亿美元,这使香港成为仅次于纳斯达克的全球第二大生物技术上市中心。
六大措施提升香港金融竞争力
港股通实行人民币计价有望明年实现
根据10月19日港交所披露的前三季度业绩报告,2022年前三季度,港交所实现收入132.55亿港元,同比下跌18%;股东应占溢利70.99亿港元,同比下跌28%。根据天风国际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九个月,共有56家公司完成香港IPO上市,共筹集了731.6亿港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74%,资本市场的低迷可能会使得香港在今年失去领跑地位。
对此,李家超在其施政报告中表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也是全球领先的生物科技融资中心。金融服务业亦是香港最大支柱产业,占本地生产总值超过五分之一,本届特区政府会采取以下措施,全面提升香港金融服务的竞争力:
1、提升融资平台国际化。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于明年修改主板上市规则,以便利尚未有盈利或业绩支持的先进技术企业融资;同时构思活化GEM(前称创业板),为中小型及初创企业提供更有效融资平台。
2、强化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优势。香港目前处理全球约75%的离岸人民币结算,政府会推动市场提供更多以人民币计价投资工具,以及稳妥高效的汇兑、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管理等财资服务,并优化市场基建。
3、加强互联互通。全速落实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早前宣布支持的一系列互联互通安排,包括今年内提交条例草案,宽免双币股票市场庄家交易的股票买卖印花税以优化人民币股票交易机制,并尽快完成两地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北向通”的准备工作。政府亦会研究优化债券通“南向通”,促进更多元化的点心债发行和交易,并继续与内地商讨更多互联互通扩容方案。此外,政府会争取短期内在南沙、前海等成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为持有香港保单的大湾区居民提供支援,亦为大湾区保险市场互联互通踏出重要一步。
4、发展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推动香港成为中国内地及海外政府和绿色企业的首选融资平台,以及在香港建设国际碳市场,并支持港交所继续拓展与广州金融机构等在碳市场发展的合作。
5、强化资产和风险管理。家族办公室是资产及财富管理业的重要增长领域,于去年香港管理这方面及私人信托客户的资产规模超过17000亿港元。政府会在今年内提交条例草案,为合资格家族办公室提供税务宽免,目标是在2025年年底前推动不少于200间家族办公室在港设立或扩展业务。另外,政府会在2024年推行保险业风险为本资本制度,紧贴国际标准,以及在今年内就设立保单持有人保障计划的建议展开公众咨询。
6、不断提升金融科技竞争力。目前香港有超过600家金融科技企业。政府会大力推动金融科技,包括鼓励更多金融科技服务及产品进行概念验证测试、推进跨境金融科技项目、培育金融科技人才等。“商业数据通”将于今年内出台,提供一站式平台给企业分享营运数据,让银行准确评估企业情况,提高中小企获批贷款的机会。虚拟资产方面,政府已提交条例草案建议引入有关服务提供者的法定发牌制度。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正研究市场对监管稳定币的意见,会确保监管制度与国际监管建议相符并适合本地情况。此外,金管局已开展“数码港元”的准备工作,并正与内地机构合作扩大在港以“数字人民币”作为跨境支付工具的测试。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港股通实行人民币计价已经逐渐推进落实,并且有望在明年落地。10月3日,香港特区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在出席特区立法会会议时提出有关豁免市场庄家就双币股票进行特定交易涉及的股票买卖印花税的立法建议,并表示其目标是在年内向特区立法会提交草案,港交所在条例草案经立法会通过后咨询市场意见,计划在2023年上半年推出双币股票市场庄家机制。
中信建投证券赵然指出,自沪深港通开通以来,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日趋成熟,跨境交易日渐活跃,南向资金通过港股通持股占比稳步提升,已成为港股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港股通人民币计价将有助于解决目前港股通港元计价、人民币结算和交收模式下给投资者带来的买卖和持有期间的汇兑风险敞口和盈利折算问题,从而便利投资者交易。
而对于汇率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中信建投证券认为,汇率并非影响南向资金参与港股通交易的关键因素,预计短期内港股通人民币计价对港股流动性的影响并不显著。从长期来看,港股通人民币计价客观上将便利并鼓励更多投资者参与港股交易,预计将有越来越多的人民币资金参与港股交易,并“用流动性吸引流动性”从而逐步提升港股资金的成交量和活跃度。同时,资金端的多样化需求增加将极大地丰富离岸市场的人民币产品供给,吸引更多人民币资金参与港股交易并沉淀,从而助力巩固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地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长期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