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济宁讯(通讯员 刘本军 曲业元)鱼台县清河村由3个自然村组成,耕地面积980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大蒜等农作物。该村过去是一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年轻人在外打工,老人妇女守着“一亩三分地”靠天吃饭,缺少集体经济发展增收的产业项目。自2021年10月山东管理学院派驻鱼台县清河镇清河村第一书记刘勇波到村以来,因地制宜考察引进蜜薯新品种——“烟薯25”种植项目,并获得良好收益,为持续推进强村富民注入不竭动力。
扎根基层“强党支部”
让干部动起来
(相关资料图)
作为第一书记,刘勇波曾有过两年驻村经验,这让他与农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面对新一轮帮扶工作,他特别想再次为农村做点贡献,再为村民办点实事。抱着这个信念,他主动请缨,告别体弱多病但对他工作特别支持的爱人,离开省城优渥的工作生活环境,再次回到鱼台县驻村。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为了统一村“两委”和党员群众的思想,刘勇波紧紧扭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以“三会一课”、书记讲党课、主题党日等为抓手,创新开展“有事找第一书记”“村情民意恳谈会”等党建活动。工作中,他始终带着感情主动调研、深入基层、东奔西走。经与村“两委”商议,根据帮扶村的特点和优势,确定了引进蜜薯新品种种植项目来增加村民收入的工作思路。由党支部发动群众并牵头领办合作社,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试验田+农户”的新模式。在刘勇波的努力下,清河村逐渐摸索出了一条村社共建的好路子,让清河村在土坷垃里刨出了“金蜜薯”。
敢为人先“建试验田”
把产业带起来
“土壤黏稠,不适合地瓜生长,能种出来蜜薯吗?”“这到底行不行?种出来的蜜薯能不能好吃?”“销路如何?能不能挣到钱?”村里不少人顾虑重重。为打消村民顾虑,刘勇波借鉴过去的驻村经验,委托清河镇刘楼村一户有地瓜种植经验的村民,利用自家流转的2.5亩“试验田”带头种植蜜薯。农户本身在当地有一定的威望,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阻力。“本来对这块地能种出‘烟薯25’没报什么希望,只要能收回成本就行。”农户当时并没信心。针对种植技术的缺乏,以及农户对种植产品销路和收益的顾虑,刘勇波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多次赴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市场调研,制定详细的工作规划和计划。经过努力,他争取到山东薯鑫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大力帮助。该公司在提供蜜薯苗的同时,承诺在收获后对符合标准的蜜薯进行回收,“订单式”种植收购模式彻底打消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2022年10月22日,是清河村全体党员和群众欢欣鼓舞的一天,由第一书记引进种植的“烟薯25”在鱼台县首次种植成功收获,蜜薯亩产达4000余斤,每亩地可为种植户增收3000余元。喜获丰收后,通过派出单位推销、商超专供、合作公司回购、本地用户供应等方式,全面打开了市场销路。村集体和带头种植的农户挣得了“第一桶金”,村民们的信心和干劲一下子就高涨起来。蜜薯种植成功获得村民点赞,纷纷说:“咱的‘第一书记’水平就是高,不仅仅是大学教授,现在都成了‘土专家’‘田秀才’,也真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谋实惠啊。”
乘势而为“办合作社”
帮村民富起来
“为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光靠试验田远远不够,还是要把群众组织起来走发展合作社的路子。”刘勇波这样对村“两委”成员说。因为他意识到,“试验田”只是个起点,如何做大做强实现长期发展才是摆在眼前的棘手问题,提高兴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是关键。通过建立合作社,实现蜜薯种植规模化量产的发展思路得到大家一致认可。于是依托“试验田”,村党支部牵头领办了“鱼台县红蜜薯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建立起来,很多以前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主动要求加入,一起种植“烟薯25”,今年有望实现连片开发和规模经营。蜜薯种植的成功表明,只有打造以党建为引领,形成科学设计项目、引进技术支持、确定试验田、培养带头人、产销一体化、成立合作社的“全链条”工作闭环,才能最大释放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