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以克己为体,以进贤为用

与曾国藩同时代的薛福成在分析曾国藩成功的原因时说,“以克己为体,以进贤为用,二者足以尽之矣”,而“其克己之功,老而弥笃,虽古圣贤自强不息之学,亦无以过之也”。
克己是修身、修德,进贤是识人用人、招贤纳士、利用他人智慧。先有克己、后有进贤,“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自己修养不够,贤才也不会来你这。 用人的前提是知人,更重要的是自知,《道德经》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能自知,起心动念都能被清晰自己觉知,知人更不在话下,毕竟人性是相同的。 管理者先要求自己做到再要求下属做到,上行下效。做事先要求自己做到,再要求他人做到“絜矩之道”。 当遇到问题时,“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一味抱怨外部条件不成熟。

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

“强”,倔强、刚强。曾国藩说: “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强”强调的是坚韧的意志力量,是“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精神,是不轻易认输的意志,是看明白之后的一种坚持。对于领导者来说,这也是能够成就大事的关键品质。 曾国藩在信中说:“强字须从明字做出,然后始终不可屈挠。若全不明白,一味横蛮,待他人折之以至理, 证之以后效,又复俯首输服,则前强而后弱,京师所谓瞎闹者也。” “强”必须建立在“明”的基础之上。首先要弄清事实、分析道理。如果道理确实在自己这边,就可以坚持到底,不屈不挠。 但如果并没有弄清道理,只是一味地固执己见,不依不饶,那就不是真正的“强”,而是在“瞎闹”。 “余亦并非不要强之人,特以耳目太短,见事不能明透,故不肯轻于一发耳。又吾辈方鼎盛之时,委员在外,气焰熏灼,言语放肆,往往令人难近。吾辈若专尚强劲,不少敛抑,则委员仆从等不闹大祸不止。” 曾国藩从自已和弟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一定要做到先明白事理后再选择强势的道理。 从曾国藩对弟弟的劝诫可以看出,“强”并不是绝对的,一定要建立在明白事理的基础上才行。做人一定要弄清楚什么时候应该强,什么时候应该弱。 只有从“明”字做出的“强”才能够服人,否则就是蛮不讲理。 心静则体察精,克治亦省力曾国藩说:“心静则体察精,克治亦省力。” 意思是心静能够体察事物的本质,发觉事物的精微,处理事情也能够省力,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人内心不静,很难真正思考问题,做人做事也一定会浮躁。 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心静使人理智,在冷静的观察中审时度势,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断,而急中生智,也只不过将脑中一切无关的事,快速调整为“静音”状态,顿时生出化解危难的智慧。 所谓“静能生慧”,心静有利于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人生会遭遇许多事情,其中很多是难以解决的,这时心中被盘根错结的烦恼纠缠住,茫茫然不知如何面对,如果能静下心来处理,往往会柳暗花 明。 因此曾国藩说:“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