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消息称,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发掘又有重大发现,考古队在晋阳古城宫城区新发现了3座隋唐瓷窑遗址及9处灰坑和大量窑具及瓷片等遗物。专家称,这3座隋唐瓷窑遗址是山西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瓷窑遗址,延长了山西烧瓷历史,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面积20余平方公里。因遗址埋藏厚、保存好,被国家“十一五”至“十四五”规划为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于2010年列入国家首批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21年3月,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联合组建的考古队,对2号和3号建筑基址之间的区域进行了考古再发掘。目前,共发现3座瓷窑址、9处灰坑和大量窑具及瓷片等遗物,由于瓷窑位于晋阳古城内,当时人类活动频繁,除位于地表以下的火膛外,其余部分都已破坏殆尽。但是,在发掘区内共计出土了近万件瓷片,主要分为青瓷和白瓷两类,另外还有2件素胎瓷塑。大件青瓷器与细白瓷烧造温度普遍较高,小件化妆白瓷器则多数烧造温度略低,瓷胎主要为泥质。

出土的青瓷可辨器形主要为罐、瓮、碗、盆、钵、瓶、灯台等;釉色主要有青绿釉、青黄釉、青褐釉和花釉,釉面保存较好者玉质感极强,但也有标本釉面厚薄不均,或有严重沁蚀失光及剥釉现象。

出土白瓷分为两类,一类是施化妆土的白瓷,另一类是未施化妆土的细白瓷。白瓷可辨器形主要为罐、碗、杯、钵和器盖等。施化妆土的白瓷釉色主要为白中泛青和白中泛黄两种,都施有厚厚的白色化妆土,有的保存较好,釉面略有细碎开片,也有釉面严重沁蚀者,已失光。细白瓷可透光,积釉处为水绿色。

据介绍,晋阳古城遗址内过去也零星出土过一些窑具和瓷片,但从未找到瓷窑遗址。这次考古发现,解决了过去一些令人疑惑的问题。而瓷窑遗址位于北朝至唐代宫城区的南部,与很多瓷窑址选址不同,更有独特的价值。专家从瓷窑的残存遗迹分析,3座瓷窑均为马蹄形馒头窑,由火膛、窑室和烟道组成。火膛与窑室之间有挡火墙,窑室与烟道之间也有烟道墙相隔。窑炉的通风道在工作面上,现已破坏。火膛内发现大量木炭灰,证明烧窑使用的燃料为木炭。主要支烧工具为倒伞形窑具。出土的青瓷器和化妆白瓷应是在这样的窑具之间多层裸烧,倒伞形窑具之间有连接的支具,支具以上有垫具以保证器物的平衡稳定。出土的匣钵粘连有细白瓷高足杯的口沿,可见细白瓷是使用匣钵烧制。匣钵为盆形,烧制时上下两组扣合摞烧。烧制器物为正置,即口沿朝上,足部朝下。根据匣钵粘连器物痕迹判断,每层匣钵可以烧制12件器物(以细白瓷高足杯计算)。

专家称,瓷窑遗址出土的细白瓷高足杯与太原北齐天统四年(568年)韩祖念墓玻璃高足杯和太原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斛律彻墓出土高足瓷杯形制相同。瓷杯的胎釉都较白,且在光线下可透光,胎釉也很难区分。窑址出土短颈卷沿的无系、双系及四系罐,在过去晋阳古城西侧果树场墓葬中有发现,说明不少本地发现的瓷器是这个瓷窑烧制的。该瓷窑遗址位于当时的晋阳宫宫城内,具有特殊意义,时代大致是隋至唐代早期,使用时间不长,烧制器物种类少,但技术水平较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