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月来,全球多个经济体密集推出新举措,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加强本币结算。专家指出,受美元风险因素影响及各国自身发展需求推动,全球出现“去美元化”趋势。但当下断言“美元崩溃”还为时尚早。未来,随着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各国在经贸合作中将产生新的支付结算机制发展需求,这将有望推动国际货币多元化探索。
(资料图片)
多国与美元“拉开距离”
据《印度人报》网站报道,印度外交部日前发表声明称,印度和马来西亚已同意用印度卢比进行贸易结算。印度联合银行等将为这项新机制提供支持。报道称,此举表明印度愿意采取具体措施实现其国际贸易“去美元化”。
尝试本币结算的还有其他主要经济体。法新社近日报道称,中国和巴西已达成协议,今后在两国双边贸易中可以使用人民币或巴西雷亚尔进行结算,不用再使用美元作为中间货币。巴西贸易和投资促进局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预计这将降低成本,促进更多双边贸易和投资。
另据《东盟简报》网站消息,东盟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近期在印度尼西亚举行。会议的首要议程是讨论如何减少金融交易对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的依赖,转向以当地货币结算。会上,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还敦促其他东盟国家使用本地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并逐步停止使用外国支付系统,包括美国的Visa和万事达卡等。
在此之前,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伊拉克也宣布了新的国际贸易结算措施。据路透社报道,伊拉克中央银行2月22日表示,该国计划首次允许用人民币结算来自中国的进口贸易。此前,该国对华贸易一直以美元结算。伊拉克央行称,新规定将改善伊拉克获得外汇的渠道。
拉美地区也在行动。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今年1月,巴西总统卢拉与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宣布,两国将就创建属于拉美地区的共同货币进行准备工作,并将邀请拉美地区其他国家加入,以促进区域贸易、降低对美元的依赖。
近年来,全球“去美元化”呼声日益高涨,包括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在内的主要经济体纷纷通过创新跨境支付结算机制、签署双边货币协议、促进外汇储备多元化等办法推行“去美元化”政策。
为绕过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美元结算系统,欧洲于2019年初推出“贸易往来支持工具”(INSTEX)。2020年3月,欧洲同伊朗在INSTEX结算机制下达成首笔易货贸易。目前,法国、德国、英国、比利时、丹麦、芬兰、荷兰、挪威和瑞典等国都已加入该机制。
2022年1月,土耳其与阿联酋央行签署一项价值640亿里拉和180亿迪拉姆的货币互换协议,用以推进本币双边贸易。去年4月,以色列央行将加元、澳元、日元和人民币首次纳入其外汇储备。此前,该国只持有美元、英镑和欧元3种货币。去年7月,伊朗外汇市场启动伊朗里亚尔/俄罗斯卢布货币交易。随后,俄罗斯也表示,将逐步在与伊朗的贸易中放弃使用美元。今年1月,沙特也在达沃斯经济论坛上表示,对以非美元结算贸易持开放态度。
随着越来越多国家考虑与美元“拉开距离”,美元的全球储备占比正在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四季度,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比重降至58.4%,是199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也有所下降。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中国、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美债主要海外持有者近期持续减持美债。据美联储数据,截至3月22日的一周,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债减少760亿美元,这是自2014年3月来的最大单周降幅。美国财政部日前发布的报告也显示,今年1月,全球至少有16个国家出售了美债。
多重因素共同作用
不少分析指出,美国滥施金融制裁,是全球“去美元化”加速的直接因素。
美国前助理财政部长保罗·克雷格·罗伯茨日前表示,二战后,美国霸权一直仰赖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而美国近期的金融制裁证明美元已不再安全。美国《国际银行家》杂志日前也报道称,考虑到全球约1/4的人口都受到美国金融制裁的直接影响,世界各地的“去美元化”势头或许不那么令人感到意外。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崔建军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采访时表示,乌克兰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启动多轮对俄金融制裁,其最严厉的制裁手段有二:一是冻结俄罗斯半数的外汇储备,总额约为3000亿美元;二是将俄罗斯的主要银行踢出SWIFT结算系统。这些严重违反自由市场经济规则、将美元“武器化”的“不义之举”,引发各国恐慌,成为当下全球“去美元化”浪潮的导火索。
美国不负责任的货币政策也迫使多国探索应对方案。崔建军表示,去年3月以来,美联储结束宽松货币政策,转向激进加息政策,造成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许多发展中国家遭遇严重通胀,面临本币贬值和资本外流。减持美元国债、推动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实则也是这些国家为应对美国金融风险外溢的无奈自救之举。
“美国操弄美元收割世界,不断消耗美元的信用基础。”崔建军说,“多年来,美国利用美元既是美国主权货币又是国际储备货币的优势垄断地位,通过美元霸权谋取经济利益和政治优势,严重透支了美元信用,促使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去美元化’探索。”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红玉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外部因素“倒逼”,新兴市场国家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推动各国主动探索建立本币交易机制。
“‘去美元化’符合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当前,新兴市场国家日益崛起,拓展多边和区域贸易合作的意愿不断上升,在此过程中,必然产生对本国及区域内部跨境支付结算机制的需求。随着这些国家对外贸易体量和支付结算需求进一步增长,立足本国货币支付的金融基础设施也会加快建设步伐。”郭红玉说,“除此之外,对区域内贸易往来密切和互补性较高的经济体而言,使用本币结算有着天然优势。使用本币结算不仅能节省第三方货币的兑换成本,避免第三方货币汇率波动对贸易造成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降低第三方货币数量波动等不可控因素。这是当下多国愿意协商达成双边货币协议的主要原因之一。”
货币多元化探索提速
随着“去美元化”趋势日渐显著,有观点认为美元霸权正在走向终结。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卡尼日前警告说,美元可能很快失去其“力量”,美元主导地位正日渐衰弱。美国《商业内幕》杂志也发文称,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霸主地位面临“巨大挑战”。
但更多分析认为,当下“叫板美元”为时尚早,“去美元化”进程仍需客观看待。
美国投资机构卡森集团日前分析称,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主导地位短时间内不会改变,特别是在没有强有力替代方案的情况下。
“当下,美元在全球贸易结算、各国央行外汇储备、全球债务计价以及全球资金流动中的占比依然高居首位。虽然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近年来持续下降,但其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恐怕难以被迅速取代。”崔建军说。
“当前,美元依然牢牢占据石油与黄金两大基石,全球市场在国际贸易结算、跨境支付与融资等方面对美元依然存在着较强的路径依赖。”郭红玉表示。
但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探索也不可忽视。日前,高盛在给客户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加密数字货币的兴起,促使全球中央银行尝试采用数字化货币实现去美元中心化。
早在2020年5月,瑞典央行就宣布,将使用锚定于本国货币的数字加密货币来支持金融结算,并以区块链技术支持去美元中心化。去年2月,俄罗斯央行也宣布开始测试数字卢布。去年5月,日本央行发布报告称,日本的数字货币计划已进入第二次测试阶段。此外,日本财务省和金融厅联合几家大银行,计划主导建立类似于SWIFT的国际结算体系。去年11月,埃及央行表示,埃及镑将很快与美元脱钩,同时启动一系列货币政策改革,以便在外汇领域“去美元化”。
“一个多极的货币世界,或比想象中更快到来。”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者吉利安·泰特日前撰文表示。瑞士信贷银行在今年2月的一份报告中表示,有证据表明,全球各大央行正在分散投资,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世界正逐渐走向一个更加多极化的货币体系。
“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有赖于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一种可能的前景是:美元继续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发挥作用,但分量持续下降;欧元地位随着欧盟推进经济金融自主逐渐上升;亚洲国家随着经济实力进一步崛起,逐渐探索建立新的货币秩序,为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贡献力量。”崔建军说。
“货币的发展和贸易紧密相关。”郭红玉表示,“一个强劲的贸易联盟必然产生货币合作的内在需求。在这方面,欧元区是典型代表。欧元的诞生为欧元区成员国的区域贸易往来提供了货币便利,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如今,拥有实体货币的欧元已经成为区域货币合作的高级形式,成为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当前,除了欧元区,东南亚、拉美等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合作也正在不断推进。未来,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不排除这些区域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货币合作安排。”(记者 林子涵)
原标题:全球加速“去美元化”探索(环球热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4月11日 第 10 版)
责编:吴正丹、聂舒翼